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川大地的前世今生—泾州古城

2021年08月26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泾川大地的前世今生——泾州古城(1)

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社会矛盾尖锐的东汉王朝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于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自此,中国的行政区划进入到州制的新时期,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州一直成为中国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时间延续了四百年左右。东汉末,曹操又倡复"九州说",废幽、并两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隶校尉部和凉州,并为雍州;弃交州,分入荆、益两州。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9州。此时,今泾川地区于雍州治下,是为安定郡。

北魏太武帝神鹿三年(公元430)年,朝廷新设泾州,领6郡(安定郡、陇东郡、新平郡、平凉郡、平原郡)17县。其中,安定郡领安定(今泾川南)、临泾(今泾川北)、朝那(今镇原西南,包括泾川党原)、乌氏(今泾川东北)、石堂(今灵台百里)5县。泾州、安定郡、安定县三级治所均设在泾州古城内(今水泉寺)。

隋大业五年(公元607年),废泾州,安定郡直属朝廷,治所在安定县(今泾川北);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安定郡改名泾州。之后,尽管行政区划的制度以及所辖范围如何变动,泾州这个名字及古城却延续了下去,直到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因水患,泾州民众搬出了原来的泾州古城,迁至泾河南岸,即今天县城所在地。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泾州改名泾县,属泾原道,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复名泾川县。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泾州山川环带,水路流通,联络中外,翼带东西,诚关中之襟要也”。由此可见,在古代尤其是自汉代以来,泾州一直处在国家东西往来的主要通道上,于是历代王朝很早就开始按照国家重镇、州郡治所的规制来建造泾州城。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所存遗址和一些出土文物当中去探知当时泾州古城的面貌。

古城的南城墙,在今天的泾河南岸,福银高速从墙基经过;唐代重新修建的北城墙在泾河北岸的五龙山上,至今仍然保存完整;

泾川大地的前世今生——泾州古城(1)

(北城墙)

泾川大地的前世今生——泾州古城(1)

(安定城楼遗址)

西城墙,是汉代所建,基本保存完整,当地人就叫城墙

东城墙,在兰家山西山巅,为北周重建,保存完好。古城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长约6公里。根据考古发掘,现已知的泾州古城内的历史遗址有:汉城墙、汉代墓葬群、北周城墙、北周宝宁寺、隋大兴国寺、唐大云寺、唐安定城楼、宋水泉院、、宋会仙亭、古粮道等。分别体现了泾州古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地位。

一、群雄割据之地

地处陇山以东的泾州城,是关中地区与河西地区的联络桥梁,是西出长安的第一站。史书上称:泾州古城“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系于此也。”就是说,泾州是阻挡来自河西、宁夏地区侵略部队的军事重镇,是陇东地区的入口处。因此,这一位置决定了泾州古城必然会和战争其联系在一起。北魏有党原城之战,唐初有李世民薛举之战,安史之乱之后,吐蕃入侵,泾州一带成为百年战场,青石岭自汉代到唐代一直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另外,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党原之战后,大将崔延伯取得胜利回到陇东,有12万人住进了泾州城;在唐代,薛举进攻李世民时,曾在泾州城驻扎军队10万,吐蕃拥兵20余万进攻泾州,而且这仅仅是军队人数,除此之外还有后勤补给、劳役、民工、农民等,最起码泾州城对军队的供给得和军队人数相匹配,由此也可窥探当时泾州城的人口,至少军民人数在20万人以上。

二、东西交流之地

泾川大地的前世今生——泾州古城(2)

(丝绸之路路线图)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这条交通要道在西出长安之后有三种不同的路线,分别是: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穿过河西走廊)、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穿过河西走廊)、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穿过河西走廊)。北线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南线沿途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但路线太远;唯有中线距离、补给都比较适中。因此,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商人、使者、僧侣、军队大多会选择这条路线进入关中或西出长安。于是,泾州便成了东进长安的第一城,亦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城。

泾川大地的前世今生——泾州古城(2)

(六盘山)

在隋唐至五代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正处于她的繁荣时期,当无数中原官员、商人、僧侣、士兵等踏入泾州古城的时候,就标志着他即将离开中原故土,再翻过六盘山,那么就踏入了具有西域风情的河西地界。而来自西域的商人、僧侣、官员等翻过六盘山,就意味着他们即将进入内地的第一座大城,见识内地的繁荣,接受汉文化的洗礼。因此,泾州城便成了长安以西最重要的商埠、要塞与驿站,政治、财富、信仰、文化在这座古城中交汇着,直至这座古城遭受到战争、洪水的侵扰。

三、佛教繁荣之地

泾州的佛教发展非常兴盛,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寺庙遗址、佛像、石窟、舍利等数量相当多,因此,泾州也是佛教东进的重要一站。

1964年泾川大云寺地宫出土14枚佛祖舍利,大云寺出土舍利石函及容器,为目前最早的棺椁形舍利容器;1969年,在现在泾河大桥北的苗木实验基地处,发现了北周比丘慧明造舍利石函、铜函、琉璃瓶以及舍利数十粒;2012年12月31日,在泾川县城关镇公尺讯又发现了一处佛教造像藏坑,2013年1月9日又在窖藏北发现地宫,经考证其为宋代龙兴寺及其地宫遗址,出土了陶棺及上千颗舍利。仅三次发现佛祖舍利已足以看出佛教曾经在泾州城的兴盛状况。

泾川大地的前世今生——泾州古城(2)

(大云寺出图舍利石函棺椁)

泾川大地的前世今生——泾州古城(2)

(宋代龙兴寺出土佛像)

除此之外,泾州城内及周边还有众多石窟、寺庙。分布在泾河两岸的百里石窟长廊,位于水泉寺村的水泉寺,还有丈八寺、铁佛寺、千佛寺、白马寺、洪庆寺、袁家庵、东庵等等,有的遗迹仍然可见,有的仅存地名,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历史上泾川佛教盛极一时的见证。

今天,在泾河南岸的回山眺望,纵使新盖的高楼、街道、广场占据了古城曾经的位置,但昔日泾州古城的轮廓仍依稀可见,也不难想象出曾经的这里商贾云集、寺庙林立,还有驿站的驮马、市场上的丝绸麻布、瓜果蔬菜,夹杂着胡音的叫卖声回荡耳边,还有城外泾河上的来往船只,桅杆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远处的塔尖在夕阳的映衬下闪闪发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