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平凉三张国字号名片之西王母信俗

2020年09月13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泾川回山王母宫被海内外华人信众尊为“天下王母第一宫”,每年都有许多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及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泾河岸边朝拜“华夏母亲”西王母。中国民俗学会专家评价说: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泾川西王母庙会是最早最大的。

西王母信俗是泾川民间长期流行的一种民俗文化。据悉,回山西王母庙会始于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千百年来传承有序、从未间断,是全国西王母庙会中规模最大、民俗遗存最丰富、参与信众最广的庙会,堪称“西王母信俗的活化石”。这种在漫长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信俗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以酬神娱人为主要特征,包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工艺、技能等诸多文化内容,显示出鲜明的西北地方文化特色。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西王母庙会,前来拜谒者人山人海。截至2019年,泾川回山已举办1051届西王母庙会。庙会期间,丰富的民俗节目让游客目不暇接,蟠桃诗会、秦腔演出、灯谜竞猜、民俗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各类活动,给游客奉上了一场民俗文化盛宴。

2008年,泾川县的西王母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下王母第一宫”为何在泾川?

自古以来,民间祭祀王母娘娘的民俗活动各地都有,为何独有泾川王母宫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呢?这就要从泾川所在区城及其地理环境说起。泾川,古名泾州,位于甘肃东部、秦陇交界处,是古丝绸之路要冲,素来有“西出长安第一城”的美名。县境内文物繁盛,历史沉淀物比比皆是,国保级的王母宫石窟、南石窟被誉为“陇上明珠”。

王母宫位于泾川县城以西一华里处的回山之上,又称王母宫山、回中山。相传,古代两位信仰道教的帝王周穆王和汉武帝,都曾到过这里游历。道教的最高女神西王母,还曾经在这里设宴招待他们。民间传说,王母宫是西王母的降生地、发祥地和祖庙所在.

史载,泾川王母宫始建于汉代,宋、明时期曾两次重修,清末毁于战火,1992年再度重修,现建有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配殿等主体建筑,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其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可谓第一。

另外,分布在县境内窑店、高平、飞云、玉都、丰台、城关、王村、荔堡、泾明、罗汉洞等10个乡镇的西王母庙会(祖庙下的分会),每处每年均在不同时空举行规模不等、大小不同的祭祀仪式和民俗活动。

论历史渊源,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07年左右)的西王母祖庙,现遗存有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所撰写的《重修王母宫颂》碑刻,详尽记载了西王母古部族历史和西王母祭祀的盛况。碑文记录,每年举办四次祭祀庙会,一次是农历三月二十,一次是五月端阳,一次是农历七月十八王母诞辰日,一次是九月。四次庙会中,以三月二十庙会规模最大,因为这一天是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重修王母祖庙的日子,后世历代将这一天作为西王母庙会的正会,至今已传承到1051届。

王母宫依山开凿,平面呈“回”字形,外有三层楼窟檐。窟高11米,宽12.6米,深10米,中心柱四周及窟壁三面雕有佛像200余尊,有大小佛龛22个。中心柱正面塑有佛像一尊,高约4米,泥塑石胎,体态丰满,为唐代作品。窟内造像百余尊,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名窟之一。

王母宫碑碣众多,据统计,有文献记载及现存于世的关于泾川西王母文化的碑刻,在百余方以上,历代文人雅士“登临祗谒,题咏甚富”,盖因泾川王母宫历史悠久,天下闻名。这些“石头记”确凿而又立体的呈现,佐证了泾川王母宫在华夏王母信仰体系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在第五届海峡两岸西王母(女性文化)研讨会上,泾川县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命名为“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研讨会倡议,将西王母诞辰日(农历七月十八)定为“华夏母亲节”,并在泾川和台北轮流举办西王母女性文化研讨会,使“华夏母亲节”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缅怀以西王母为代表的华夏女性先祖的重要平台,成为当代社会发扬尊母爱母、感恩母亲、孝敬母亲的中国化本土节日。

从1992年至今,随着“华夏母亲节”的连续举办,西王母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衍生,从最初的“不死之药”“瑶池相会”“蟠桃”“容颜绝世”等文化符号,逐渐演变为和平之神、生育之神、长寿之神、养生之神、东方女神,成为集和平、福寿、博爱、智慧、和谐等为一体的华夏女性形象,体现华夏母亲慈爱、宽厚、勤劳、善良等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在调和社会生活、安抚民间疾苦、巩固伦理道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王母信俗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

西王母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祖先之一,与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等居于同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泾川回山成为西王母后裔朝觐的圣地,回山下遗存的虎齿豹尾、半人半兽的摩崖浮雕及王母图腾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据考证,西王母原系远古时代西部广袤地域和少数民族氏族部落的统称,《尔雅?释名》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而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西王母成了一位住在山洞里,有着人的模样,却长着豹尾虎齿的母系氏族部落酋长,后逐渐被神化并完成了由半人半兽到美女形象的演化过程。魏晋时期,西王母又成了与东王公分管女仙、男仙的群仙之首。《神异经》中更是把她与东王公配成一对夫妻,即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

《汉武帝内传》描述:西王母掌管女仙,从官文武千余人,皆女子,有名有姓者不下数十人。在民间大都能找到专门祭祀她们的场所,其中以“九天圣母”的庙堂最多。在泾川民间,就有泾明苏家河兴龙山圣母庙、蒋家凤凰山圣母庙、窑店东坡圣母庙、玉都圣母庙、丰台蛟龙山宣天圣母庙等。

西王母祭祀仪式是当地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农耕生活及其习俗中形成而又世代相承的以酬神娱人为主的文化传承。它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工艺、技能、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是极具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主祀西王母的庙堂盛会,仅泾川境内就有八处,而泾川城西的王母宫,一年内就有四次庙会:即农历三月二十的“回山王母宫庙会”,五月端阳的“王母宫庙会”,七月十八的“王母宫圣诞庙会”和九月的一次庙会,在这四次庙会中,尤以三月二十回山王母宫庙会最为隆重。

据方志记述,每年三月二十,不管风吹雨打,路途遥远,泾川县方圆周围几县的群众,纷纷前往回山朝拜王母娘娘。甚至卯时,人们就摸黑上山抢烧头香,山上山下,人声沸腾,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人们虔诚地在西王母大殿、东王宫大殿及回屋的西王母神像前,化表上香,顶礼膜拜,祈祷吉祥平安。来自陕西、宁夏、河南、宝鸡、庆阳、西峰、长武、宁县、镇原等省、市、县的信众,更不惜路途遥远,携带各种祭品,赶来参与祭祀。山上山下,万头攒动,人山人海,道路为之阻塞。

祭祀仪式按道场、朝觐、祭坛和采圣水四个程序进行。王母宫大殿南侧瑶池夜月亭,是泾川的八景之一,月亭底层有一股清澈爽口的泉水从石龙口中流出,被称为“瑶池圣水”。传说此水有百病不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之功效,凡上山朝拜者,都要来这里饮用圣水。道场外还有演秦腔戏、放河灯、演皮影、耍社火、耍巫术、占卜预兆等民俗活动。

一年一度的西王母祭祀仪式,吸引了台湾同胞、新加坡华侨及各地游客前来王母宫山拜谒祭奠,参加人数5万以上,已成为当地一大民俗盛会,颇受海内外人士及专家、学者的关注。可以说,西王母信俗的显著特征是广泛的群众性、传承性及娱乐性。

西王母祭祀活动传承千年而不衰,从侧面反映了泾河流域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西王母信俗不仅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承,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有许多帝王巡回朝拜西王母。李商隐、刘禹锡等文人也赋诗赞颂西王母,在西王母民俗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价值。西王母祭祀仪式的继承和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台湾同胞远道而来,虔诚朝拜,这些交流客观上发挥了两岸文化认同的巨大作用,成为促进祖国统一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现象。

本土文化学者张怀群认为,民俗西王母,是民间把她请进无数的庙堂,又与祖庙呼应,以庙会形式,全体民众自发崇拜、纪念王母娘娘,实际是祖先崇拜意识、认同中华人文先祖之一的民间文化自觉。

他表示,西王母遗产的时代价值,首先是和平之美。西王母与黄帝、舜帝、周穆王借地图、美玉、诗歌等言和平、减杀戮。其次是长寿之美。向善者寿,行恶者灾,瑶池圣境则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理想模式。西王母被誉为东方美神,以“母娘慈悲”之精神、“容颜绝世”之风韵,集中了国人对母亲美、女性美的共识。蟠桃会的核心寓意是母爱、团圆,西王母因此紧紧系着全球华人的心。

古老民俗激活泾川文旅产业发展

西王母信俗传承千年,香火绵延,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这一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的裹挟,民众的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西王母信俗逐渐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西王母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又由于传承人的高龄化或逝世,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因此,西王母信俗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和发展。自西王母信俗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以来,当地先后投入巨资保护王母宫、回屋、瑶池等文化遗存,进一步挖掘西王母祭祀文化的基本内涵,认识西王母祭祀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以西王母祭祀文化为龙头,逐步把泾川建成了华夏西王母文化开发中心、研究中心、旅游中心,从而推动了泾川文化旅游事业的大发展。

早在上世纪末,泾川县就邀请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包括台湾)及美国、英国70多位享誉海内外的民俗学家、教授、学者,云集西王母故里,开创性的举行了首届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对西王母祭祀仪式从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以及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和学科,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西王母文化已达到了一种与世界对话的高度。会议做出了积极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荐申报西王母祭祀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战略决策。

1999年,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正式确立了泾川“西王母降生地”和“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地位,授予王母宫“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授予泾川县城“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称号;2002年,在中华世纪坛取土仪式上,王母宫被定名为“中华西王母祖祠”。

与此同时,泾川充分挖掘西王母信俗等本土人文历史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自古以来,泾川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泾川县的做法就是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主打节会牌,提升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围绕打响“王母故里?佛道圣地”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华夏母亲(西王母)公祭大典、大云寺1964年出土佛祖舍利迎请安奉法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报道,用心打造了“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的文化名片,并被亚太旅游联合会评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佳目的地城市”。

通过文旅联姻,全县文化旅游产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泾川县先后建成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城关凤凰、泾明白家、汭丰郑家沟、王村完颜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一个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一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三个省级旅游示范村,十个县级旅游示范村,串联形成了汭河红色教育、泾河丝路风情、北塬民俗文化、南塬休闲农业等旅游景观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八方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多年来,泾川县把王母宫旅游景区建设作为打造“王母故里?佛道圣地”旅游品牌的突破口和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龙头,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推介当地特色美食,使景区整体功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营造文化旅游氛围,相继策划举办了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节会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西王母信俗和王母宫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3年,泾川王母宫景区荣获“甘肃最佳人文旅游景区”称号。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