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吴荭:新发现泾川窖藏佛教造像的初步认识

2020年07月22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吴荭(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泾川出土的佛教造像数量较多,年代跨度较大,造像特征明显,其来源较为复杂,下面试做分析研究。

一 、造像题材特征及年代判定

此批造像有明确纪年的只有2件,分别为北周天和六年(571 年)佛立像(2013JCGH1 ∶ 75)和隋开皇四年(584 年)菩萨像(2013JCGH1 ∶ 208)。虽然大多造像无纪年, 但整批造像特征相对鲜明,据题材内容、造像特征等,初步分为五期。第一期为北魏—西魏时期,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段以背屏式造像、龛像为主,数量较少。造像内容为坐佛及胁侍、交脚弥勒菩萨像及二胁侍等。造像特点明显,主尊肉髻高大, 面相长圆,肩宽体壮。佛着通肩袈裟,弥勒菩萨上袒,戴项圈,下着裙,如2013JCGH1∶14+142(图一)。其年代在太和晚期至500年左右。晚段造像形式分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龛、单层四面造像塔、单体圆雕佛头等。背屏式造像内容为一主尊二胁侍, 主尊有佛像、菩 萨像等,背屏上刻画七佛。造像龛残破,圆拱尖 楣龛,龛楣刻有七佛、忍冬纹等。造像碑有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思惟菩萨等内容。四面塔 造像题材主要有一佛二胁侍、 二佛并坐像等。佛像肉髻仍较高大,面部略长,较清秀,颈细, 肩部削瘦。菩萨、弟子面相同佛。佛着双领下垂 褒衣博带式袈裟,略显厚重,下摆呈两瓣或三 瓣式,较长覆座。龛楣上七佛外着双领下垂袈 裟,肩下削。具有明显的北魏晚期—西魏秀骨 清像、褒衣博带风格,如 2013JCGH1∶7(图二)。第二期为北周期, 是这批造像的高峰期, 以单体圆雕造像为主,另有部分造像碑。单体 圆雕造像主要为佛、菩萨像等。像碑内容主要 有三佛、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千佛、思惟菩萨、 维摩文殊、弥勒及胁侍、倚坐佛像及胁侍、骑象 普贤菩萨、供养人像等。单铺组合为一铺五身、 一铺八身等,主尊有佛、弥勒等。由二佛并坐、 坐佛、弥勒菩萨组成的三世题材,交脚菩萨、倚 坐佛构成的弥勒上下生内容,都是此时段较为 流行的题材。单体圆雕佛像主要是释迦,菩萨 像为观音、弥勒等。北周造像整体呈现出壮硕之态,佛像面型 圆短,肉髻低平,螺髻流行。造像重视神态的刻 画,双眼微闭,视线向下,做冥想状。

佛像体态分短粗状和高大修长两种。短粗型造像头大身略短,且身体直立如柱,腹部凸出。四肢与躯体的分离程度较差,圆润丰壮之 风日趋明显。高大修长型造像身材高大,比例适中, 部分造像腿部较长, 整个造像体态优美。略早的造像虽然面部已表现出丰圆的特点,但身体还带有一定的扁平感,躯体的轮廓 线基本不见。典型北周造像注重身体轮廓线的刻画,身体曲线开始冲破袈裟的包裹,显现出肌肉感。除上述特征外,佛像最大的变化在于袈裟衣褶,袈裟样式总体为通肩式,袈裟右角均搭于左肩后。衣褶差别较大,可分四类。第一类是继承北魏西魏以来的宽厚博大的样式, 袈裟厚重,躯体的轮廓不明显。如 2013JCGH1 ∶ 86+183 号造像(图三)、2013JCGH1∶75号天和六年像等,第二类以 2013JCGH3 ∶ 1号 造像为代表,袈裟明显变薄,有贴体感,造像整 体修长[1]。袈裟衣纹自左肩斜射而下,在右侧呈 现出一定曲线感,衣纹简洁舒朗。第三类袈裟 贴体感更加明显,腿部的轮廓线明晰,胸腹部 衣纹自左向右斜过, 双腿衣纹呈半U形,如 2013JCGH3 ∶ 5(图四)。第四类袈裟在胸腹及双腿上呈U形衣褶,如 2013JCGH3∶20。佛像多为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抓握袈裟一角,较为特殊的是个别佛像左手心刻画摩尼宝珠。另外部分佛像右肩部略下刻画出莲瓣形物。

单体菩萨像与佛像相似,立像也分普通丰 壮型与高大修长型。普通丰壮型菩萨身体直立如柱状,躯体与四肢的分离程度较差。身材修长型菩萨的腰部与躯体已呈现出分离感,但身体还保持直立状,曲线仍不明显。

北周菩萨像冠饰、项圈、璎珞等装饰物均繁复华丽。菩萨束高发髻,戴冠。冠有高低之别,有三叶冠、化佛冠、宝珠冠等,忍冬纹、连珠纹等为基础纹饰。冠上多扎宝缯,并下垂于肩部。以圆形项圈为主,上装饰有连珠纹、串穗、 莲花、花蕊、垂铃等。北周较早的菩萨不见璎珞, 如 2013JCGH1 ∶ 41+85。典型期菩萨多挂单重U形璎珞,个别出现双重璎珞。U形底部饰以圆形莲花、方形 物、椭圆形物等。并下坠有流苏,如2013JCGH1 ∶ 76+129(图五)。裙两侧出现垂带,下坠流苏。披帛基本为于胸腹及膝腿 前横过一道或两道的类型。菩萨上袒,着僧祇 支或斜披络腋,下着裙,裙边外翻,系腰带,有 的腰带较为宽大冗长,垂于裙中央。出现链状 金属质腰带,如 2013JCGH1 ∶ 65(图六)。菩萨 一般右手执莲蕾、杨柳枝,左手提握净瓶。第三期为隋代,是此批造像的成熟期。以 单体圆雕造像为主,立像较多,个别倚坐像。造 像尊格有释迦、观音、弥勒等。隋代佛像沿袭北周的样式,螺髻,通肩袈 裟为主,袈裟贴体程度较北周更明显,腰身凸出。衣褶出现两种样式,一是胸腹部及双腿均 呈 U 形样。二是衣褶自胸腹直线下垂,腰际线 明显,腿部轮廓凸出。

菩萨像身体修长,四肢与躯体的分离程度 较高,腰部扭动,身体曲线显露。部分菩萨像一 腿直立一腿弯曲,呈游足状。倚坐菩萨坐于束 帛座上或方台上。

菩萨高髻大冠,化佛冠、三叶冠均较流行。冠上垂环呈 W 形花绳是新出现的样式。项圈与 北周菩萨像相似,上连垂铃略多。另有个别双重 项圈,一圈圆形、一圈长链形。璎珞单重、双重样 式均有。单重璎珞仍延续北周 U 型样式。双重璎 珞一般短重为 X 形,长重 U 形,偶见双重均为 U 形的。新出现璎珞上连缀玉珩的样式[2]。X 形璎 珞交叉处除了圆形玉璧外,新出现兽面纹。出 现项圈与璎珞连接在一起的例子。披帛同北 周,为横于胸腹或膝前两道。菩萨手中持物也 同北周,出现净瓶中插莲枝,莲枝、莲叶等缠绕 左臂的样式。

第四期为唐代,造像形式有圆雕及背屏式造像等。圆雕造像有菩萨、天王等。背屏式见佛坐像。造像丰满圆润,到晚期造像面部臃肿。佛 像着圆领通肩式袈裟,下摆覆座,呈倒三角形。菩萨梳高大发髻,面部丰圆,身躯丰满,呈 S 形, 动态明显。上袒,戴圆形项圈,下着裙,裙边外 翻,束带下垂,双腿上呈现 U 形衣褶,是继承北 周、隋的特点。天王像着铠甲,身体壮硕,肌肉 隆起,表现较为夸张,如 2013JCGH1 ∶ 168+189 (图七)。

第五期为宋代,造像形式单一,多为陶质 圆雕像。罗汉像较多,另有部分弟子像。罗汉结 跏坐式,施禅定印,着交领衫或双领下垂袈裟, 坐于高台或须弥山形台座上。

二 造像渊源及与周边造像的关系

陇东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是平城与西 域交往的重要通道,北魏中晚期,陇东地区在 佛教文化及思想上都受到平城地区的深刻影 响[3]。泾川著名的王母宫石窟、庆阳北石窟娄底 1 号窟, 从中心柱结构到造像内容都与云冈石 窟 6、5 窟极为相似,它们反映了北魏迁洛前后, 陇东地区与平城的紧密联系。除此之外,陇东子午岭地区的诸多小型石窟和摩崖龛像,有太 和十五年(491 年)等明确纪年,造像题材以二 佛并坐、交脚菩萨等为主,也是云冈二期的主 要题材。造像肩部宽厚,体态雄伟。佛着袒右或 通肩袈裟,禅定印,结跏趺坐。衣纹细密,阴线 刻较为突出[4]。与此同时,该地区宁县、合水、泾 川、华亭等地出土的大量北魏佛教造像也与太 和期造像相似[5]。此次泾川一期早段的造像也 以一佛二胁侍、二佛并坐、交脚菩萨等题材为 主,造像肩宽体壮,肉髻高大,着袒右或通肩袈 裟,明显受到云冈的影响。由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于武帝永平二年 (509 年)、三年(510 年)主持开凿的庆阳北石窟 165 号窟、泾川南石窟寺 1 号窟[6],其造像虽然 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但已呈现出褒衣博带的风格,与云冈、龙门石窟北魏晚期风格近似。而 泾川一期晚段造像肉髻高大,面相瘦长,颈长, 肩削,胸部瘦弱,着双领下垂褒衣博带式袈裟, 符合北魏晚期—西魏全国范围内的秀骨清像、 褒衣博带之风。这些风格的产生与北魏泾川世 家大族有密切联系[7]。另外,北魏重视对泾州的 经营,除上述奚康生外,曾任泾州刺史的抱嶷、 高乘信等也对泾州佛教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他们分别主持开凿了王母宫、嵩显禅寺等[8]。泾川北周佛造像第一类袈裟宽厚博大、躯 体轮廓不明显的样式保留了北魏晚期以来褒 衣博带之遗风。西安东郊灞桥区湾子村出土造 像(BL04-02)也是此类风格。第二类袈裟衣纹自 左肩斜射而下样式,最早出现在南朝造像中,如 成都万佛寺出土的梁中大通元年(529 年)释迦 佛像[9]。之后这种样式影响到长安造像,如长安 窦寨村出土北周立佛像 (XDH07-001、XDH07- 003、XDH07-004)就是此类袈裟[10],但北周造像 衣纹不像南朝造像那样细密,而是较为简洁舒 朗的形式。同时南朝造像中于身体右侧形成的 半 U 形衣褶在北周造像中也趋向简化。通体 U 形纹饰最早见于十六国佛像上,再次大量出现 便是成都梁代佛立像及阿育王像。而泾川北周 隋代造像袈裟胸腹及双腿上 U 形衣纹样与上 述成都南朝造像相似,但也有明显差别,其袈 裟轻薄,贴体程度较强,肌肉感突出,U 形分别 出现在胸腹及双腿上。此类风格的源头为印度 笈多造像, 北周隋通过南朝吸收借鉴笈多样 式,并做了一些改变,并非照搬。天和六年(571 年)佛像及无纪年的佛像右 手施无畏印,左手中握摩尼宝珠。这类手持宝 珠的佛像样式在长安北周保定三年(563 年)佛 立像、保定五年(565 年)赵颠造观音像、上海博 物馆藏大象二年(580 年)佛立像、隋大业五年 (609 年)姚长华造佛立像上出现过[11]。另外,无 纪年的此类佛像较多, 如西安碑林藏佛立像、 长安城中查村出土 8 号佛像、西安市博物院藏 佛立像[12]。此类持宝珠的造像目前所见最早的 为四川大学所藏的南朝中大通四年(532 年)释迦立像[13],广元皇泽寺北周造像中也有,这或许也是从成都向外传播的一种样式。泾川隋代菩萨冠上的 W 形花绳引人注目。W 形花绳在北魏云冈石窟二期洞窟中就已普 遍出现,主要装饰在龛楣上。另外龙门石窟、偃 师水泉石窟北魏窟门及龛楣上也常见[14]。而单 体菩萨像冠中 W 形花绳装饰,在北朝晚期及隋 代较为流行。如青州出土东魏石雕三尊像中胁 侍菩萨、北齐单体菩萨像等[15]、长安北周保定三 年(563 年)菩萨像[16]。长安无纪年菩萨像中此 类冠饰较多见。而这类垂环呈 W 形的花绳装饰 与印度笈多毗湿奴像有关[17]。北周隋菩萨像中出现大量垂铃装饰,这种 垂铃在万佛寺出土南朝菩萨立像及东魏菩萨 项圈中也能找寻到其踪影[18]。菩萨双重璎珞为 隋代常见样式,泾川造像出现新特点,如出现 项圈与璎珞相连的样式、璎珞以玉环及玉珩形 饰物相互连接、X 型璎珞交叉处的兽面纹、菩萨 腰间垂挂组玉佩等。中国传统组玉佩中部分构件出现在菩萨 身上,说明北朝晚期佛教造像中加入了许多汉 文化的内容,组玉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制度的重要代表物。

中国从三代青铜器上就已普遍出现饕餮兽面形象,之后汉、魏晋、十六国、南朝、北朝 墓葬及建筑构件瓦当、兽面砖中更是常见。至 于佛教艺术中,北魏、东西魏石窟及造像中兽 面形象就已出现,多位于窟门上方、龛楣及造 像碑碑额等处, 且多与花绳类纹饰相连出现。直到北朝晚期才出现在部分菩萨项圈及璎珞 上,而且东西部均见,如青州龙兴寺出土北齐 菩萨像、中查村北周 18 号菩萨背面[19]。隋代菩 萨璎珞中兽面纹饰渐渐多了起来,东部山东诸 城、西部长安地区都有出土,山西地区此类造 像尤多[20]。窟门等处的兽面镇灾降魔的功能比 较明显,而璎珞中的兽面装饰意义更强一些。泾川北周、隋代造像中另一比较特殊的因素 是在部分菩萨裙边上系链状金属质腰带。此类造 像已知的有保定三年(563 年)铭菩萨立像[21],西安 中查村 17、22 号菩萨[22],美国明尼法尼亚艺术 中心藏北周天和五年(570 年)造、隋开皇元年 (581 年) 重修的成国乡邑子卅人等造观音立 像[23],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菩萨像[24],碑林区政治 干校出土菩萨像[25],碑林藏西安南郊沙滹沱村 出土菩萨立像[26]等。另外,莫高窟隋 427 窟北壁前部菩萨塑像、420 窟西壁南侧菩萨[27]上均出 现腰带,装饰菱形、圆形、方形饰物。印度 1、2 世纪夜叉女腰间常见这类装饰带[28]。北周隋菩萨像中的装饰物繁复华丽,其中 既有来自印度佛像的影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也很密切。南朝画家郑法士,《历代名画记》记其 “在周为大都督左员外侍郎、建中将军。封长社 县子。入隋,授中散大夫”。其画“取法张公…… 伏道张门……气韵标举,风格遒俊,丽组长缨, 得威仪之樽节,柔姿绰态,尽悠闲之雅容”[29]。其 人物画重视对冠、缨、佩带等的描摹,不难想象 其释教人物画也会受到世俗人物画的影响。至 于菩萨裙上金属制腰带, 也与现实生活相关。《周书·李贤传》记“高祖……降玺书劳贤,赐衣 一袭及被褥,并御所服十三环金带一要、中厩 马一匹、金装鞍勒、杂彩五百段、银钱一万”。在 《周书·王思政传》等中多次提到受赐“九环金 带”或“金带”之事[30]。菩萨像中中国传统组玉 佩、金属质腰带等的出现,反映了佛教造像中 国化的历程。同时,此类装饰对唐代造像的影 响十分深远[31]。综上所述,泾川北周隋代造像从题材内容 到造像样式都与长安造像关系密切,属于长安 造像体系, 而这其中许多是来自南朝的因素。另外,印度笈多造像的很多特点在泾川造像中 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也应是通过南朝益州地区 传播而来。现实生活中蕴涵传统礼仪文化的组 玉佩及金属质腰带等出现在外来的佛教造像 中,表明了佛教本土化、汉化的进程。

附记:文中插图由孙明霞绘制。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13 年泾川佛教遗址 发掘简报》,图五,《文物》本期。[2] 同[1],图一

[3] 李静杰《陕北陇东北魏中晚期之际部分佛教石窟 造 像 考 察 》,《麦 积 山 石 窟 研 究 》, 文 物 出 版 社 , 2010 年。

[4] 甘肃 省文 物工 作队等《陇东石窟》,文 物 出 版 社,1987 年。

[5] 甘肃省宁县博物馆《甘肃宁县出土北朝石造像》,《文物》2005 年第 1 期;甘肃 省文物 局《甘 肃文 物 菁华》,图 277,文物出版社,2006 年。

[6] 同[1],图一。

[7] 著名的宣武灵皇后胡氏祖籍泾州,《魏书》卷一三 《皇 后列 传·宣 武灵皇 后 胡 氏 列 传》记 载,灵 太 后 “性聪悟,多才艺,姑既为尼,幼相依托,略得佛经 大义”(第 338 页,中华书局,1974 年)。她早年就 与佛教结缘, 上台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崇佛教。大肆开凿龙门石窟,派宋云、惠生去西域求法,传 写佛教典籍。熙平元年(516 年),灵太后耗巨资在 洛阳城内立永宁寺。灵太后之父胡国珍、舅舅皇 甫度都极其崇佛,其舅还在龙门石窟开凿了著名 的皇甫公窟。

[8] 《金石 录》卷 三中 记载:第 三百 八 十 八,后 魏 化 政 寺 石 窟 铭,杞 嶷 造,文 帝 大 统 七 年(541 年)十二 月。卷二一中,又指出:右《后魏化政寺石窟铭》, 《北史》及《魏书》有《宦者抱嶷传》,云嶷终于泾州 刺史,自言其先姓杞,后避祸改焉。今此碑题“泾 州刺史杞嶷造”,疑后复改从其本姓尔。《金石萃 编》、《甘肃新 通志 稿》、《陇 右 金 石 录》 及 陈 万 里 《西 行 日 记》中 记 录 的《敕 赐 嵩 显 禅 寺 碑 记》曰 :“大魏永平二年岁在己丑, 四月戊申朔, 八日乙 卯,使 持节 都督泾…… (下 残)”《古 今 图 书 集 成》 卷五五三,嵩显寺在唐代又名高峰寺 。高峰寺,在 州南五 里笔 峰山 顶,魏永 平 年 泾、平 二 州 刺 史 高 乘□造,唐开国伯段归文重修。《魏书·奚康生传》 记载,“出为平西将军、华州刺史,颇有声绩。转泾 州刺史,仍本将军。以辄用官炭瓦,为御史所劾, 削 除官 爵,寻 旨 复 之”(《魏 书》,第 1631 页,中华 书局,1974 年)。史传又称奚康生“久为将,及临州 尹,多所杀戮。而乃信向佛道,数舍其居宅以立寺 塔。凡历四州, 均有建置。死时年五十四”(《魏 书》,第 1633 页,中华书局,1974 年)。而《南石窟 之碑》题称:大魏永平三 年(510 年)岁在 庚寅,四 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 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 平西将军、□华、泾二州刺史、安国县开国男奚康 生造。《南石窟之碑》现存甘肃省泾川县五月宫石 窟保管所。

[9] 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 报》,《文物》2001 年第 10 期。

[10] 西安 市文 物保 护 考 古 研 究 所《西 安 窦 寨 村 北 周 佛教石刻造像》,《文物》2009 年第 5 期。

[11] 岳连 建《西 安北 郊 出 土 的 佛 教 造 像 及 其 反 映 的 历史问题》,图三,《考古与文物》2005 年第 3 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 《西安文物精华——— 佛教造像》,图 45、96,世界 图 书 出 版 公 司,

[12]2010西安碑 林博物 馆《长 安 佛 韵—西 安 碑 林 佛 教 造 像艺术》,第 106、108 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古都遗 珍———长安出土的北周佛教造像》,图版二八 ∶ 1、 图一六,文物 出版 社,2010 年;西安博 物院 编著 《西安博物院》,图 136、139,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年。

[13] 霍巍《四川 大学 博 物 馆 收 藏 的 两 尊 南 朝 石 刻 造 像》,《文物》2001 年第 10 期。

[14] 刘景 龙、赵 会军《偃师水 泉 石 窟》,文 物 出 版 社, 2006 年。

[15] 中华 世纪 坛艺 术馆 等 编《青 州 北 朝 佛 教 造 像》, 图 82、图 156~158,北京出版社,2002 年。

[16] [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雕刻史论》(二),图 350, 吉川弘文馆,1966 年。[17] 王镛《印度美术》,第 232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 年。

[18] 袁曙 光《四 川省 博 物 馆 藏 万 佛 寺 石 刻 造 像 整 理 简报》,《文物》2001 年第 10 期;中华世纪坛艺术 馆 等 编《青 州 北 朝 佛 教 造 像》,图 85,北京 出 版 社,2002 年。

[19] 中华 世纪 坛艺 术馆 等 编《青 州 北 朝 佛 教 造 像》, 156 图,北京 出 版 社,2002 年;中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考古研究所 《古都遗珍———长安出土的北周佛 教造像》,图版五九,文物出版社,2010 年。[20] [日]松 原 三 郎 《中 国 仏 教 雕 刻 史 论 》 (二 ),图 558、523、552、554a、559、561, 吉 川 弘 文 馆 , 1966 年;西安 市 文 物 保 护 考 古 所 编《西 安 文 物 精 华———佛教 造 像》,图 112,世 界 图 书 出 版 公 司,2010 年;西安碑 林博 物馆《长安佛 韵———西 安碑 林 佛 教 造 像 艺 术 》,第 80 页 ,陕西 师 范 大 学出版社,2010 年。

[21] [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雕刻史论》(二),图 350a, 吉川弘文馆,1966 年。[22] 中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古 都 遗 珍———长 安出土的北周佛教造像》,图版五三、七二,图四 九,文物出版社,2010 年。

[23] 金申 《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 鉴》,第 160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

[24] [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雕刻史论》(二),图 523, 吉川弘文馆,1966 年。[25] 西安 市 文 物 保 护 考 古 所 编《西 安 文 物 精 华——— 佛教造 像》, 图 115, 世界 图 书 出 版 公 司,2010 年。

[26] 西 安 碑 林 博 物 馆 《长 安 佛 韵———西 安 碑 林 佛 教 造 像 艺 术》, 第 77 页, 陕西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2010 年。

[27] 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二), 图 51、70,文物出版社,1984 年。

[28] 王镛《印度美术》,第 120、121 页,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4 年。

[29]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第 159~160 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年。[30] 孙机《南北朝时期我国服制的变化》,《中国古舆 服论丛》,文物出版社,2001 年。

[31] 陕西省博物馆等《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文 物》1972 年第 7 期。 来源:《文物》杂志2016年第4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