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邢莉:为中国民俗信仰文化的基石《泾川女神》一书而歌

2017年06月10日 来源:泾川生活网 点击数:

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的师生对泾川的西王母庙会进行了两次为期一个月的考察,收获颇丰。我认为:

其一,泾川的西王母文化是全方位的整体的文化,泾川的西王母文化以信仰为核心,展示了信仰、服饰、民间饮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诸多方面,构成了泾川地域特有的西王母信仰的文化链,显示了泾川西王母信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其二,泾川的西王母文化是从历史上沿革至今有清晰脉络的相承继的文化,泾川的西王母信仰文化可以从我国的神话瑰宝《山海经》中寻到源头,其存在的诸多的碑刻史料,文物古迹证实了西王母庙建于汉代,泾川从宋代的陶谷碑的记载计算,庙会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庙会的起源一定早于宋代,我认为,最起码可以推至唐代。这是一个绵延的文化链。特别是在步入现代化的今天,农历三月二十日的西王母庙会和农历七月十八日的西王母诞辰民间和政府都有隆重的祭祀仪式,二十多年来,台湾信众和各界政要对“母娘”的朝圣一再认定了海峡两岸的同根同源的神圣文化。

其三,泾川的西王母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泾川的西王母文化把深厚的民间信仰与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与道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泾川地域特色的信仰文化,她规范着民众的生活,起到粘合剂的作用。

其四,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泾川的西王母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提高了民众的物质生活,但是目前存在着信仰危机,研究泾川存在的西王母文化的合理性,追寻她在我国传统的优质文化中的地位,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中华民族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美德。但是我被一个问题困扰着:这里不是中国唯一的西王母庙。为什么这里的西王母信仰至今如此热火,其庙会可以达到10万人?为什么台湾的信众源源不断地到这里寻根,奉献对“母娘”的诚心?其根脉在那里?其文化渊源在那里?

甘肃泾川的西王母庙会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和国家总理的签字,被全国人民视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泾川人的殊荣,也是泾川人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地被泾川人所传承,并且在我国向联合国承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践行中,得到国家和全民的认可。泾川的西王母文化已经穿越了地域的范围,族群的范围,她就不只为泾川人所共享,而且为所有的中国人所共享,在新时期,她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海峡两岸共同信仰的牢不可破的基石,在泾川的西王母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中,甚至可以为人类所共享。

我深情地踏上了泾川这块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厚载的土地。在田野调查的现场认识了被评为西王母文化传承人的张学俊老先生。他已经是75岁的老人,面庞消瘦,身材也并不高大。但是为了讨论西王母,他滔滔不绝给我讲述西王母创世的传说、西王母与黄帝的传说,讲述他经历的西王母庙会,欣然给我展示了他撰写长达10万字的《泾川女神》的文稿。

我们原来只知道泾川的西王母庙是起源于汉代,但是泾川的西王母庙会的记录是从宋代的陶谷碑文中实际记载开始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有大量的活形态的西王母信仰存在。张先生的书告诉我们,围绕着泾川西王母庙这个主庙群,周边的川和塬上分布着285座女神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分布着中国最庞大的女神庙群。张学俊老人从2002年开始调查了十年,他或骑脚踏车或步行,奔走在沟沟崖崖、坡坡坎坎之间,跑遍了全县1466个村庄,这本书完整地记录每个女神庙群的规模、追溯了女神庙群的历史、挖掘了其现存的庙会的活形态,考证了残存碑帖的记录。十年结一果,这个果实就是研究王母文化的大寿桃。她是沉甸甸的甜美的硕果。我为之震惊、为之赞叹,我感到泾川西王母文化的厚重、感到泾川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奉献,我也感到老人的高大和凛然。《泾川女神》一书具有很大的意义。

其一,《泾川女神》是泾川西王母信仰文化的基石。记录中国原始社会文化思维的《山海经》早就记录了西王母神话,这历史上沉甸甸的记载并没有成为“活化石”,在泾川目前不仅存在规模宏大的西王母庙会,女神信仰还分布在各个村落。经统计,历史上从汉代开始,三国魏晋,直至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历史上存在女神庙228处,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里面蕴藏着怎样深邃的文化。现在修复重建的庙宇达157处,供奉女神210位,宫庙建筑毁坏但信仰活动仍在进行的有28处,供奉女神39位,宫庙建筑毁坏信仰活动基本中断的庙宇遗址43处,供奉女神49位。四方村落的女神信仰是泾川西王母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泾川的西王母信仰提供了生存语境,而泾川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修复的颇有规模的王母宫及王母宫庙会为村落的女神信仰提供了依据。村落的女神信仰象灿烂的群星,她们衬托和拱卫着泾川的王母宫这轮明月。

其二,《泾川女神》为中国女性民俗信仰的研究开启了窗口。有的国外学者说中国是没有信仰的国度,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臆断。我国不仅存在五大宗教的信仰,还存在一条民间信仰的长河,其中女神信仰在这条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在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时候出版了《中国女性民俗文化》。其中设有女神信仰的专章。我国的女神信仰从《山海经》记录的女娲、西王母开始绵延至今。泾川的女神信仰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状况,她不仅包括西王母、九天圣母等原始社会的女神,包括观音、各类菩萨等佛教女神,包括地母、三霄娘娘、老母子孙娘娘等民间女神,还包括当地民众创造的海龙娘娘、黄龙娘娘等不见经传的女神。为什麽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会出现丰富的女神信仰?如何评估女神庙群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张先生的这本书将补充史书没有记载、方志也没有记载的欠缺和遗憾。

其三,《泾川女神》为研究我国的农耕文化提供了现实的根基。在世界上中国的传统文明是农耕文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文化界将七个古代文化,认定为人类原生形态的母文化,但是这些辉煌灿烂的母体文化,这些昭示着人类永恒的创造大都断裂了。而在他们之中,惟有中国文化一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对此学术界尚未深入地研究,或者尚未达到一致的共识。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以村落为单位的,村落的民间信仰构成村落文化的重要的文化基因,也可以说村落中的女神信仰不仅构成了我国特殊的乡土社会的结构,而且成为农耕文化持续不断传承的重要原因。女神信仰的内在特征与村民的乡土社会生活构成了互为阐释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在大踏步的城镇化,泾川的农耕文化也出于转型期,但是泾川的村落文化存在,我考察了几处村落的庙会,被深厚的民间信仰的乡土乡情所感染。我想这可以成为我国乡土社会的又一面透视镜,也可以成为我国农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透视镜。

张学俊的书解答了我的困惑,女神信仰的创造和传承是西王母宫最重要的文化块垒。这不是一个孤立的庙宇,而是数不胜数的民众信仰的支撑......已经是晚上十点,我觉得我还没有写尽。在此感谢张学俊老师的付出,也感谢泾川的乡亲对自己历史的书写和刻画。

作者简介

邢莉教授在甘肃泾川

邢莉,女,蒙古族,1945年11月生。原籍内蒙古喀喇沁旗人。

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学位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国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民俗文化抢救工程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首都博物馆学会理事。

邢莉教授1968年7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978年到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2年晋升为讲师,l990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10月晋升为教授。

从1995年起至今培养硕士20余名、博士10名,其中包括韩国研究生5名。邢莉教授最初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期间撰写论文40余篇,是马学良等先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主要撰写者之一。该书为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获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民委系统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邢莉的主要著作有《游牧文化》、《草原文化》、《草原牧俗》、《游牧中国》、《观音:神圣与世俗》、《天神之谜》、《中国诞生礼》、《中国少数民族节日》(被翻译为英文版)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