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刘泰:泾川历代自然灾害简志

2017年03月28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474年(孝文帝延兴四年)

四月庚午,泾州(今泾川)大雨雹,伤稼。——(《魏书·灵征志》)

504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

八月,泾川黄鼠、蝗虫、斑虫。(《魏书·灵征志》)

510年(永平三年)

秋六月,泾州斑虫、蚄虸伤禾,麦歉收。——(《魏书·灵征志》)

679年(唐高宗调露元年)

秋八月,邠、庆、宁、泾、原五州霜。(即今陇东及陕西西北部地区)(《新唐书·五行志》)

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

岁大旱,泾川野赭,人饥死。——(《新唐书·段秀实传》)

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

泾川春炀早。——(《新唐书·杨炎传》)

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

自夏至秋,泾州亢旱,饥民流亡。——(宋泾川《善女庙记》)

1314年(元仁宗延祐元年)

春正月,泾州(今泾川)岁荒。——(《元史·仁宗本纪》)

1322年(至治二年)

夏四月,泾州(今泾川)雨雹。——(《元史·五行志》、《元史·英宗本纪》)

1324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六月,泾川、灵台县旱,自春至夏,亢旱不雨,禾稼尽枯。——(泾川《五龙庙碑记》)

1326年(泰定三年)

五月,泾州饥。——(《元史·泰定帝本纪》)

1328年(泰定帝致和元年)

六月,泾州大雨雹,伤麦禾。——(《元史·五行志》)

1370年(明洪武三年)

泾河发大水,河岸北移,冲毁泾州城,将泾州城由水泉寺古城迁至今县城。——(《泾川县水利志·大事记》)

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

泾州大饥。——(《泾州志》卷下)

1508年(明武宗正德三年)

四月辛未,泾州冰雹,大如鸡卵,坏庐舍,杀菽麦。——(《明史·五行志》)

1528年(明世宗嘉靖七年)

是年,庆阳、平凉、巩昌、泾州各处大旱,饥,人相食。——(《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

秋,自固原至泾州,陨霜三日,杀禾。——(《甘肃全省新通志》卷二)

1582年(明万历十年)

夏四月,正宁、宁县、泾州、环州旱,大饥,人相食。——(《甘宁青史略》)

1629年(明崇祯二年)

平、庆、泾、巩等处大旱,饥,人死甚众。——(《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

泾州大饥,斗麦银八钱。——(《泾州志》卷下)

1647年(清顺治四年)

泾州及庄浪卫(今庄浪县)等处,飞蝗遍野,食苗稼几尽。(《泾州志》卷下)

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

泾州及陕西冰雹伤禾,成灾。——(《陕西省通志》)

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

平凉、泾州、华亭、静宁州等处旱。禾歉收,民饥,斗粟银三钱。(《靖远县志》卷一)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

环县及平,泾州属庆阳、静宁等八州、县、卫均旱,夏禾无收,民饥,流徙者众。——(《甘肃全省新通志》卷二)

1745年(清乾隆十年)

秋八月,庆阳、泾川等县雨雹,伤禾,民饥。——(民国《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

河州、庄浪、泾川、灵台等县天久不雨,旱甚。——(《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821年(清宣宗道光元年)

秋七月,泾州(今泾川)、镇原、灵台、崇信霪雨不断,河沟涨溢,冲没通济桥,淹没民房、牲畜、人口、田禾甚多。——(宣统《甘肃全省新通志》卷二)

1866年(清同治五年)

夏,泾州、永昌瘟疫大作,死者无算。——(民国《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868年(清同治七年)

闰四月,泾州大饥,人相食,新埋死尸,掘食殆尽(民国《甘宁青史略》)

1877年(清光绪三年)

皋兰、靖远、平凉、泾州、灵台等州、县大旱,民饥。——(民国《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884年(清光绪十年)

夏四月初八日,泾州(领崇信、镇原、灵台三县)大雨雪,损禾苗。(《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泾州南乡大风狂作,发屋拔木,禾苗颇受摧毁,收成大减,民多有饥。——(《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

三月,泾州不雨,饥民相聚。——(李上林《甘肃历代天灾考略》)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四月二十四日,泾州属县雨雹,大者如鸡卵,小如豆实,自正北起至东南长四十里,麦豆打落净尽,人畜受伤者无算,洪水冲塌民房多处。——(宣统《泾州采访新志》)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静宁、泾州、安化、平凉等州、县大旱。——(《甘宁青史略》)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泾州旱甚。——(民国《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是年,陇东地区因二十六年(1900年)冬无雪,今春又不雨,禾不能下种。平凉、庆阳二府、固原、泾州、宁州、静宁州四州各属县大饥,复瘟疫流行,死者枕籍,鬻妻卖子,哀鸿遍野,情极惨悯。往往夫妻对缢,无人掩埋。其生者各自逃外求生。——(民国《甘宁青史略》卷二十六)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四月二十四日,泾州、灵台雨雹,禾苗打伤重。——(宣统《泾州采访新志》)

1915年(民国四年)

是年春夏,陇东十七县(即:平凉、静宁、隆德、庄浪、泾川、华亭、崇信、灵台、化平、庆阳、镇原、正宁、宁县、合水、环县、固原、海原)大旱,春夏无收,民饥。——(民国《甘宁青史略》)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泾川等四十四县,入春以来,旱魃为虐,田禾枯槁,草木黄萎,收成大减,民饥。流亡逃外者相继。——(《甘肃省政府公报》)

同年九月,兰州附近及泾川、华亭、固原、平凉、天水、清水等县发生霍乱,死人甚众。——(《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1124年(宋徽宗宣和六年)

春闰三月,泾原地震,及期又大震,环、庆、宁、泾、彬各路灾民流亡者众。——(嘉靖《平凉府志·祥异》)

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

泾州(今泾川)十二月十二日夜子时地震,有声如雷,坏城郭、庐舍,压死人畜甚众。——(嘉靖《平凉府志》)

1624年(明天启四年)

平凉、泾川、静宁、镇原、崇信地震,房屋尽裂。——(乾隆《平凉新志》抄本卷二)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

灵台、平凉、静宁、泾州(今泾川)等四处地微震即止。——(《清代地震档案史料》)

1880年(清光绪六年)

平凉、固原、泾州、秦州、巩昌、西和等处地震。——(《清代地震档案史料》)

1920年(民国九年)

泾川冬十二月十六日晚七时地震极烈,地如波涛浪翻,左右摇动,有声如雷,先声而后大震。十七日下午七时,忽起黑风,声如潮涌,至十八日止。大震后至十年一月七日止,每日小震数次,亦有鸣声。全县压死者五千余人,牲畜二万三千余头,房屋倒塌者十之七。城垣女墙倒塌一百余堵。县城南门外崦嵫山、紫荆山、大小堡土山三处皆崩塌,山顶震裂深缝一条,长约四、五丈,深约七、八尺,宽约一、二尺不等,震灾很重。大震后,余震不息,微震达一百五十余次。——(1921年3月14日《中国民报》)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八月一日,泾川地震五分钟,自西而东,距城五里的胡家庄土窑震塌,压死三人。——(《甘肃地震资料研究》)

——选自《泾川文史资料选辑1-5》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