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家乡的年味

2017年03月01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如今身在城市,最让人难忘的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家乡过年时那浓浓的年味。有时坐下来回味,心里充满了温馨浪漫、甜蜜愉悦的浓浓情怀,也有淡淡的酸楚,追古思人不免让人伤感落泪。

那时父母健在,国人的温饱问题初步解决,贫富差距还不是太明显,人人思想纯朴,对过年风俗普遍比较重视,农村乡土味十足,人丁兴旺,农村大地一片繁荣景象。特别是家族德高望重的长者还有较大影响力,有文化的公干人员和工人都会回到家乡过年,每个人都是那么平和温顺,谦逊有礼,这些人对农村文化和乡俗人伦的影响不可低估。

我的老家是一个三山夹一村的小山村,出去上学也要在外面二十里远的乡镇中学,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就是这种封闭的环境,造就了邻里之间热情互助,知足常乐的淳朴民风,物质的短缺,户与户之间的大体平等,和谐的邻里关系更增加了过年的意趣。

那时村里人做饭烧水主要靠庄稼的秸秆,电还没通上,烧煤和鼓风机都是奢侈的妄想。母亲在案板上忙前忙后做各种面食和菜品,我要帮妈妈烧锅煮肉,一边向锅灶里放秸秆,一边要拉风箱助燃,村子里小伙伴敲锣打鼓的喧闹声传进耳朵,那种吸引力真让人受不了,一心想着出去加入人群和伙伴们玩个痛快。不懂事的我满脸的不高兴,焦急地催促着母亲什么时候能出去玩,那种童年的乐趣让人记忆犹新。

按照北方人的风俗,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要大扫除,清除一年来的旧气息,房前屋后,坛坛罐罐,桌桌凳凳,都要被擦洗得一尘不染,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这一日,母亲头上裹条白头巾,穿一身长褂子,拿一只绑个棍子的长扫帚,把房子角角落落的尘网扫得一干二净。大扫除对我极具感召力,因为从此开始,就要准备过年了。一向懒惰的我,在扫屋搬家具等物件时一定不会偷懒,我要尽快帮母亲干完活,才能让我们一家人过一个干净整洁,清新气爽的新年啊。

每到年关,村子里谁家要是没养一头肥大的过年猪,谁家就自觉矮了半截,说明这家人要么懒,要么日子没过好,村里人就会看不起。杀猪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一件大事,甚至可以说是家族期盼的盛事、团结族人的节日。到这一天,母亲总是邀请我的爷爷辈的几个弟兄坐在炕上,做丰盛的大肉菜给他们吃,孙子辈也来讨肉吃,母亲一律慷慨款待。母亲注重的孝道教育了我、影响了我,乐善好施的品德在我的人生当中播下了种子,时时受益。

我们家族挺大,有十几户人家,大约四十多人,每年轮流坐庄,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在坐庄人家上房供上祖先牌位,在供桌上摆好献饭,举行祭祀祖先仪式。印象最深刻的是“接纸”时大家列队提着灯笼,在村口恭迎祖先的隆重场面,族人跪倒在地,黑压压一大片,磕头烧香,点纸放炮,炮声隆隆,烟火缭绕。祖先们如若有知,看着后代在年关时节不忘他们,该会何等的欣慰啊!“接纸”仪式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小孩子们学会了不忘根本,敬畏祖先,孝敬老人,长幼有序,孝悌仁义,纯朴的传统仪式蕴含了长辈们多少苦心啊。

到了大年初一,全村老老少少则会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去拜年,这种拜年仪式更多的是倾向于娱乐化,趣味化,多了些调侃的味道。小山村30多户人家都要跑到,每到一家,主人都会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款待来客,那时的香烟还是稀缺商品,一包一包的带嘴香烟被主人拆散后,像花一样漫天撒去,核桃、红枣满院子滚,诱惑得少年小子满地去抢,真是“热热闹闹拜年来,满满意意高兴去。”

过年的时候,大人孩子都要穿新衣,母亲的裁缝手艺派上用场。她是村里惟一会做衣服的人,因此比别人都忙,接的活要赶在大年三十前做完。但母亲再忙,每年都要给我做一身新衣服、新布鞋,穿上母亲做的崭新衣服,走路似乎都有了精神,满脸的喜气与自豪。

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的勤劳朴实、先人后己、诚信待人的可贵品质,值得我们晚辈学习、继承,应该将这一美德和良好家风传承下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