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问道崆峒】绿动泾川

2015年07月29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

泾川县生态林业建设——罗保虎 摄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仲夏时节的泾川,绿波荡漾,满目葱茏。行走在山川原野,阵阵绿色扑面而来,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泾川人在矢志播绿的同时,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建设,并抢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机遇,用绿色和智慧描绘着一幅幅千山竞秀、生机盎然、民富县美的可持续发展画卷……

\

田家沟生态建设——罗保虎 摄

  播绿:让荒沟秃岭变绿水青山

\

雨中的官山烟雾缭绕,犹如仙境——罗保虎 摄

  刚刚经历一场雨水冲洗的泾川大地,烟雨缥缈,绿意更浓。7月17日,记者来到了官山林场,这里层峦叠翠,鲜花盛开,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闻着林中深处的鸟鸣声,阵阵轻风拂过,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沟边,向下俯视,一道道被刺槐、翠柏装扮成的绿色沟壑在烟雾缭绕下时隐时显,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让人真正领略到了“佛道胜地”的迷人风光。

  但就是这样一个天然“氧吧”,谁也不会想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曾是一个人烟稀少、地方病流行、水土流失严重的荒沟秃岭。

\

春季机关干部义务植树造林现场——罗保虎 摄

  今年59岁的官山林场护林员党秀峰告诉记者,他1986年来到这里时,看着贫瘠荒凉的山沟也不安心,后来在全县干部和场里老职工的带领下,他背着干粮水壶,早出晚归,靠着一把铁掀一根镢头,跑遍了这里的沟沟洼洼,这30年下来,他也能栽50万棵树。

  如今,这1.8万亩的沟坡上,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官山林场也成了全县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来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能为改变家乡面貌做点贡献,我这30年的坚守也算值了。”党秀峰说,现在他快退休了,但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带领年轻人继续把林区建设搞好。

  党秀峰坚守荒山矢志播绿的故事只是泾川人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一个缩影。半个多世纪以来,泾川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35万人民,在4条残塬、4道川谷、2480多个沟壑里展开了一场植树造林的接力赛,形成了“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团结奋战”的泾川精神,终于在1992年使泾川成为“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

  特别是近年来,该县抢抓退耕还林、“三北”、“天保”等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组织干群开展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播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绿色巨龙,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22.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前夕的不到1%提高到现在的37.1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先后荣获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等称号。

  变通:实现绿与富的良性循环

\

林果产业让泾川农民实现绿与富的良性循环——罗保虎 摄

  在矢志不渝,进行跨世纪播绿“接力赛”的同时,泾川县因地制宜,变通思路,按照“生态经济兼顾、被子票子双赢”的发展战略,把生态林业建设和富民产业开发深度融合,积极调整林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建设,帮助农民寻找脱贫致富的出路。

  飞云乡闫崖头村农民薛保成的小康屋座落在果树掩映的绿海之中。他从1992年起就栽了5亩果园,“当时万元户还少得很,结果我一年下来光苹果就能卖三四万。”尝到甜头的薛保成2004年又承包了村上撂荒的50亩地,全栽上了果园,在他的精心务作下,2010年这50亩园子陆续开始挂果,去年他的苹果一斤卖到了5元钱,收入更是突破了100万元大关。

\

中华名果-“泾龙牌”红富士苹果——罗保虎 摄

  靠着种苹果,薛保成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他笑着说:“绿果树改善了生态环境,红苹果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这说明县上为咱农民谋划的路子对着里。”

  如今,泾川发展以优质红富士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50.6万亩,像薛保成一样靠苹果产业鼓起腰包的农民已遍布各个乡镇。2014年,全县果品收入上5万元的户2320个,10万元以上的户562个,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38万吨,总收入达到12亿元,人均果品收入3400元。

  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泾川逐步走出了一条绿与富良性循环的路子,既拥有了青山绿水,又换来了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林改:唤醒沉睡的绿色资源

\

林下养鸡示范点——罗保虎 摄

  在荔堡镇原董村庙门社的油坊洼,蒙蒙细雨中的大杆刺槐显得格外青翠。树下,一群戴着“眼镜”的土鸡正争相觅食。“地一湿,蚯蚓、屎壳郎等虫子都从草里跑出来了,你看,鸡刨得多欢实。”养殖场主人脱来宁说,他这些在山林里放养的土鸡饿了吃虫草,渴了喝山泉,肉嫩味美,非常受消费者欢迎。说起收入,脱来宁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一斤活鸡九块钱,全国各地的客商都上门来抢着买。这1.2万只鸡下月出栏后卖20万元没啥问题。”

  脱来宁眼前亮堂堂的致富路,正是得益于林权改革。

  林改中,他家分到了15亩林地。2013年2月,瞅着林改后林下广阔的天地,脱来宁以每亩一年30元的价格,租了村里其他10户人的253亩林地,放养起了“溜达鸡”。

  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些林,林下经济的空间却远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2008年9月,泾川县被确定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后,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区生态公益林改革的新路子,将100.5万亩公益林逐村、逐地块落实到农户,使农民真正成为了山林的主人,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激发了群众造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完成后,该县又及时启动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并把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推进改革的“重头戏”,掀起了一场新的盘活林地资源的“绿色变革”。

  高平镇寨子村农民罗党奎便是林权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他用自己及两户亲戚的林权证作抵押,贷了13万元养起了蛋鸡,现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确实没想到,林权证解决了我们农民没啥抵押的难题。”罗当奎至今回想起来还很激动。

  林权抵押贷款使泾川农民第一次有了抵押资产,破解了农民贷款无合法有效抵押物而导致的“抵押难”、“贷款难”问题,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新活力。如今,“死资产”变成“活现金”,农民也有了信用“绿卡”,泾川农民找到了开发“绿色银行”的金钥匙。2014年,该县又把非林地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作为深化配套改革工作重点,进一步拓宽了林果产业筹融资渠道,扩大了林权抵押贷款规模,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树变现钱,资源变资本,林权改革唤醒了沉睡的绿色资源,也让泾川农民找到了发家致富与保护生态和谐共生的新途径。至目前,全县发放林权抵押贷款累计2.28亿元,受益农户9650户,完成树种改优7.08万亩,林下种植9.6万亩,林下养鸡236万只,2014年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3.6亿元,户均增收6428元。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