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泾川论坛 http://www.0933.biz/bbs/

网行风是泾川县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集人民生活、服务于一体;是了解泾川、发现泾川、推荐泾川的源泉;是生活信息发布与查询、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共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喀秋莎

1楼
一江春水 发表于:2006/8/12 21:16:17

2楼
一江春水 发表于:2006/8/12 21:19:10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
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
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3楼
一江春水 发表于:2006/8/12 21:23:50

  喀秋莎》歌词的作者伊萨科夫斯基1900年生于俄罗斯中部地区斯摩棱斯克州的一个村子里。这里风景非常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伊萨科夫斯基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这个庄稼汉出身的穷小伙子成长为著名的抒情诗人。


  据传,《喀秋莎》这首歌的构思就是在乌格拉河边完成的。 

 
  1938年初,伊萨科夫斯基写出了《喀秋莎》一诗的前八行。一次,他在一家报社与作曲家勃兰切尔相遇。勃兰切尔询问他有什么新作可谱曲。伊萨科夫斯基想起这八行诗,于是当场写下来交给了作曲家。  


  不久,刚刚成立的苏联国立爵士乐队首场演出,第一次演唱了《喀秋莎》,获得巨大成功。《喀秋莎》的旋律很快就传遍苏联各地,成为当时人们最喜爱的流行歌曲之一。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了。千百万苏联妇女在《喀秋莎》的歌声中把自己的亲人送上了前线。在激烈战场上,红军战士和敌后游击队员利用短暂的战斗间歇,经常用《喀秋莎》的歌声表达他们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队第一次使用了火箭炮,并给予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于是给这种火箭炮起名叫“喀秋莎”。  


  不久以前,在乌格拉河畔出现了一座《喀秋莎》纪念碑,是伊萨科夫斯基家乡的人民出钱出力把它建立起来的。能工巧匠们就地取材,在一块平地上用整段圆木搭起了一座类似俄罗斯传统木屋的象征性建筑,右边放置了一块球型巨石,石上嵌有一块金属牌子,上面刻着两行诗: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平地的一边还竖起了一段形状奇特的松树杆,样子酷似竖琴,象征着音乐和歌曲。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为歌曲而竖立的纪念碑。

4楼
清秋的静儿 发表于:2006/8/13 11:40:00
好听。
5楼
追梦人 发表于:2006/8/15 17:34:47
原苏联的歌真的很好听,
共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10 - 2012 0933.Biz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