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论坛泾川专区人文泾川 → 泾河:一条不可忽略的大河


  共有813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泾河:一条不可忽略的大河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1234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黑侠 帖子:689 积分:5566 威望:1349 精华:2 注册:2006/6/24 8:32:38
泾河:一条不可忽略的大河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7/19 15:02:22 [只看该作者]

   从固原古城一路走来,一种对于文明的膜拜和视觉被动接受后的失落,深深撞痛了我的瞳孔。我不明白,昔日唱响《诗经》的大原(今天的固原地区),为什么会在各地大兴旅游资源开发的今天,却甘心沉寂。

   掩藏于地下的安西王府,沉睡黄土中的赫赫萧关,秦皇汉武走过的六盘古道,藏在深闺待人识的须弥山古窟,还有那大将南仲修筑起的西周长城……这些都无不昭示着,固原乃是封存了中华民族千年的丰厚之地。

   作为记者,我略感惭愧。因为,我们习惯于龟缩在银川的附近,每天争夺着鸡毛蒜皮的社会传闻,而忽略了对本土人文资源的挖掘报道。应六盘山旅游管委会袁治安先生之邀请,我们走进了六盘山的泾河源头,追寻着这条至今哺育千万西北人、曾经为家乡赢得美誉的河流。聊且作为她多年“藏在深山无人问”的一片慰藉。
   
                               千万人口的母亲河
   
    初春的泾源仍是一片洪洪荒,遒劲的风从车窗外钻来,还是有些冷。在赶往泾河源头——马尾巴梁的路上,沿泾河两岸的箭竹却郁郁葱葱,点缀着山洼,传递着生命的气息。

   “泾河的年总经流量6118万立方米,含沙量却为1千克/立方米。是西北一条主要的河流。泾河发源地绵延百里,青山绿水,郁郁葱葱。她是迄今西北地区未被污染的唯一一条河流,流域惠及千万宁夏、甘肃、陕西百姓。”

   泾河一出山,就在青山绿草中流淌,等聚集在老龙潭时,已成为一股不小的水势,在泾源柳家河坝进入甘肃平凉,再经泾川抵达陕西高陵县,与渭河相汇,尔后浩浩荡荡流入黄河。

   我走沿着泾河走向,寻觅着这条河流的前世今生。

   2006年,考古人员对陕西省淳化县泾河流域的韩家崖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和发掘后,确认这里是距今约5000年的“村落”遗址。这遗址的边上,有泾河的北侧支流通过。

   考古专家马明志说:“泾河流域是古人类活动频繁的场所,是古代文明的主要通道之一。在河流沿岸发现很多古遗址,其中数十个5000多年前的‘村落’如同沿河结出的一串果实。”

   这是一个与中华文明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割的河流。

   和泾河同时被史册所忽略的还有一件小事。说其小,因为对这件事,《史记》所载只有15个字:“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后人的注释倒有24个字:“韩苦秦兵,而使水工郑国间秦作注溉渠,令费人工,不东伐也。”将39个字放到一起,这才有了下面我要讲的这个故事。  

   秦国据关中,灭六国之心蓄谋已久。与秦国领土犬牙交错的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秦要出兵,第一个吃掉的就会是它。于是,韩国迅速派出一个名叫郑国的人去秦国刺探军情。这受命于危难之时的郑国,不仅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个卓越的水利专家,他的任务是做秦国的水利工程师,引导秦国在大兴水利的同时疲惫削若这个国家,让秦国无力攻打韩国。 

   郑国的行为引起了秦王的怀疑。秦王善于心计,他还是重用郑国先生,继续让他担任总工程师,他最终还是把秦国境内的泾河渭河统统给治理好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泾河的水流成就了灌区115万亩良田的关中粮仓。

   关中粮仓成为秦国得以高飞的翅膀。就在郑国渠建成的第六个年头,秦军即扑向秦东六国,开始了它迅猛异常的统一中国之战。仅仅用了九年时间,六国灭,四海一,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今天泾河流域,有众多林林总总以“泾河工业园”命名的经济开发区域。淳化有、高凌有、西安有,而西安泾河工业园更是牛的出奇,依赖着这条流域,西安市200多家工业企业发展的如火如荼。
   
                           中国最北的箭竹林
   
    神话丰富着传说,让历史也变的多彩了起来。自古以来泾源就是神话的故乡,一条泾河孕育了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其中,比较著名的魏征梦斩龙王的故事以及“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诞生在这条河流的源头上。

    我对这个神话故事并不感兴趣,不过我清楚乾隆皇帝曾经为这条河流正过名。 

    唐代诗人吕牧在陕西高陵游玩时,看见泾水和渭水一起流入黄河,一清一浊,写下了:“泾渭横秦野,逶迤近帝城。二渠通作润,万户映皆清。月晦看殊色,潺潺听一声。岸虚深草掩,波动晓烟轻。御猎思钓,渔歌好濯缨。合流知禹力,共同到沧瀛。”(泾渭扬清浊)此后,“泾渭分明”一语流传天下。

    1779年,乾隆皇读《诗·邶风·谷风》中“泾清渭浊”之名,看到诠释者解释说泾河水污浊而渭河水清洁,顿生疑义。尔后,又读元人曹伯启“泾清渭浊,源何异?”之名,更为迷惑。为弄清这一问题1790年,乾隆皇帝特命水利学士胡纪漠实地考察,胡纪漠奉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到泾河源头,终于摸清了泾河的本源,做了《泾源真源记》一文。

    乾隆皇帝见到调查报告,欣而笑曰:“泾渭分不明,此可昭然也。”遂颁召天下,记之于史册。至此,“泾渭分明”一语得之御正,泾河以及上游的老龙潭更加蜚声天下。

    车子穿行在泾河源脚下的县城集贸市场里,那些五颜六色的服装,各式各样的百货之外,引人注目的就是,用箭竹编制的各种各样的用品了。筐子、笼子、席子、筛子、帽子……这些当地人很平常的生活用品却在我们这些外地人的眼里是那么的鲜奇。

    到过泾河源头的人都看见过江南才能够看到的青翠的竹林,这是一片大山深处二十万亩中国最北的箭竹林。

    泾河源头的箭竹,在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之余,还变幻成为一个个别致的竹器进入了西安、兰州、银川等城市人家。

    都说风和日丽的江南才是箭竹的家园,而扎根在泾河源头的箭竹,不畏严寒、不嫌贫瘠,用翠绿点缀大山。泾河源头的人们不去伤害箭竹的根系,尽管祖祖辈辈歌用它,但它再来年的时候,依旧会发生出新苗。它将生命的韧性发挥到了极致,生生不息,一如宁南的顽强。

    当地人说,万山红遍的深秋时节,满山箭竹大片大片的浓绿与红透的枫叶是泾河源头最动人的风景。
   
                              神奇不过泾河源
    
    我坐在泾河源头“仙女出浴”的地方,仔细地打量着这个美丽可爱的少女。她却时而游荡丛林、时而在山径之间歌唱,之后又飘落峡间尽兴地嬉戏。她留恋徘徊在源头,最终恋恋不舍地走向了东方。

    1982年8月,泾河源的水流冲露出一截巨形古木。面对这根长25.26米、直径82厘米的“树神”,一时舆论哗然,林业科研人员采集标本,南下送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经中国科学林业专家鉴定,结果使人为之震撼:这是一棵在地下埋藏了7000余年的古木,树龄300多年,是一颗甚为罕见的松杉树种,虽深埋地下年代久远,古木仍木质坚硬,纹理清晰,色泽泛红,敲之有声。保存如此完整,历经数千年而不朽的古木,国内实属罕见,海内外林业专家为之震动。这棵完整的松树古木出土说明了六盘山区辉煌的过去,证明史前这里曾松林繁茂,浩澣无垠。

    据《山海经》载,泾河源头“其木多棕,其草多竹”。地球温带生长的植物在泾源都可生长,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是一种植物资源种类最齐全的地方,林木资源中的松、桦、椴、杨等较为出名。活木蓄积量约98万立方米,有属世界保护的猕猴桃,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油松、山楂、漆树及各种榛树等;天然次生林中生长的箭竹是宁夏的特产;油松、山楂、刺五加、蕨菜等更是野生植物中开发价值较高、贮量丰富、有市场前景的山珍野味。

    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梁峰绵延,森林茂密,蒿草丛生,溪流潺潺的泾源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天然乐园。境内栖息着陆栖脊椎动物206种,隶属24目60科;两栖类5种,隶属15日36科;哺乳类39种,隶属6目17科。其中,金钱豹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红腹锦鸡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鸟类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草鹭、绿翅鸭、白尾鹞、角百灵和金腰燕等34种。

    虹鳟鱼是一种名贵鱼种,性喜清冷淡水,原产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岩。因肉肥骨刺少,鲜嫩可口,营养价值高而名扬各地,1959年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赠送周恩来总理5万粒鱼卵和6000尾当年鱼种。周总理指示,一定要把朝鲜人民赠送的珍贵鱼种养殖成功。六盘山林业局1988年从甘肃永登引进,进行人工采卵孵化,经几年试养,获得成功。现有数万尾大小不等的虹鳟鱼摆动着淡黑而略呈暗红的躯体,悠然自得遨游在泾河源头清澈的冷水池中。

    ……

       来平凉泾川看风景的人们,也来泾河源头看看吧。尽管泾河流域今日的处境与现代文明之间不能划等号,但它又确实是在热情追求高速度发展现代文明的大潮中,由于人们的热情所致。我相信,当人们从激情中清醒过来后,会理智地重新善待这条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母亲河。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我泽如春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黑侠 帖子:722 积分:4836 威望:989 精华:0 注册:2007/1/7 6:31:4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10/10 14:40:46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追梦人
  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蝙蝠侠 帖子:998 积分:6626 威望:1647 精华:0 注册:2006/8/2 11:49:3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2 17:57:54 [只看该作者]

就是污染了,太可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