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论坛泾川专区人文泾川 → 泾川五大遗产之一:西王母文化发祥地遗产录


  共有533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泾川五大遗产之一:西王母文化发祥地遗产录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zzlx603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08 积分:1596 威望:435 精华:0 注册:2006/8/18 13:07:08
泾川五大遗产之一:西王母文化发祥地遗产录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8/26 15:25:39 [只看该作者]

一、定位
  何谓西王母文化
  西王母文化是原始文化,初民哲学。西王母文化在博爱、和平、亲和、长寿、想象力、美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天人合一、同殇生灵、生态环境诸方面,都以独特的艺术和美学成就形式,营养一代代儿女,促成了其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西王母文化位于中华5000年文化源头,对人类东方住区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昆仑,则是西王母文化的脊梁。
  毛泽东60多年前写的《昆仑》一词,起笔地理、文化,着眼政治与全球生态,预言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关注当代生存状态的人类,寻根西王母文化成为必然。
  古之西王母,是中国西部羌戎各民族处于母系社会阶段的女性首领。西王母鼎力相助黄帝战蚩尤,使黄帝取得最后胜利。黄帝文化之根和发展之路与西王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王母和轩辕黄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她既是一个女王又是一个部落、国家、民族的名字,她代代相传,从轩辕、尧舜到周穆等中原帝王都有幸与西王母会面,是为史实。
  道教和民间传说认为:西王母衍化成了王母娘娘,轩辕帝演义为玉皇大帝。由于史实遥于史前,王母瑶池、蟠桃盛会,天上人间、玉皇大帝等一整套具有东方色彩的西王母神话体系也完成了,《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西游记》里,该神化体系得以全面展示。
  曾经给中国史前文化有过巨大影响的西羌各民族,历史上有三次大迁徙,促进了亚洲腹地各民族的大融合,传播了当时居于先进地位的羌戎文化,西王母不仅升格为最爱中国人尊敬的东方女神,东方美神,也受到了日本、东南亚、中亚、西亚人民的崇拜和钦佩,西王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文化人类学的丰富内涵将带动一个世界性的专门学问——西王母学的崛起。
  西王母部族图腾为虎,中原民族图腾为龙,虎的传人西部游牧民族与龙的传人中原农耕民族共融为中华民族既龙的传人之后,西王母被龙的传人尊为中华人文先祖之一。
  古籍有“夏道衰,而公刘失于稷官,变为西戎,邑于豳”的记载,也有“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史记·邹阳传》)的说法。
  泾川地区史前属“豳”地,泾川回山又连系着昆仑万山。西王母(昆仑)文化以传说为形式,给周秦之先的青海、新疆留下了浩瀚无垠的西王母神话遗存;以信仰为形式,给周秦之后的泾川地区留下了中华民族崇拜祖先的西王母祖庙、庙会遗存。道教则把天体形成的主体学说在东华主阳、西华主阴的地理概念中展列,泾川地区位于泾河上游,是东部与西部交融的边陲,不仅在周秦时代,甚至晚于唐宋,总占尽了东华之“西疆”,西华之“东缘”的历史地理风光。西王母祖庙矗立于泾川回山,内地或中原民族的西王母信仰从这里起源,则天经地义。
  泾川有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天下王母第一宫,是国内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它不似其它地方一庙、一池这样简单的遗存,而是一处专门的完整的关于西王母的圣地。西王母祖庙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华人文先祖之一西王母的思想信仰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泾川有始于宋开宝元年(968)的农历三月二十西王母庙会,距今已有1033届,是国内罕见的西王母民俗。其庙会规模之大,历史之久,响影之远,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可谓第一,独特、珍稀、悠久。
  泾川祖庙供奉的西王母被台湾100万西王母信众尊为主神兼祖先神。近十年多年来,有80多批100多个代表团前来朝圣,并捐资与泾川人民共建王母宫。西王母成了和平的象征,团圆的象征,西王母祖庙已成为促进两岸统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载体。 
  泾川王母宫居回山之巅,与夸父峰东西相望,泾、汭二水在回山下相汇,是为天下无二的奇特自然景观。
  泾川出土的西王母经典文物有;周代早期的虎(饕餮)纹“父丁”铜觚、“母已”铜爵;战国时代的龙提梁飞虎凤钮铜壶,其主体是飞虎,提梁是龙,龙虎不可分离,是龙虎民族相融的最早见证;有在汉王母宫遗址出土的通高0.97米,重约150公斤的古代乐器竽,钮为神兽,高17厘米,该古代铜质打击乐器与汉乐府《上之回》歌辞不期而遇;有在汉王母宫遗址出土的降真树树根,至今木质坚硬,檀香扑鼻。
有《王母经》、《玉皇王母经》为代表的各种经文100多种2000多部。
历代与西王母有交往、过回中的帝王有:黄帝在关陇所留遗迹证明,他与西王母交往是可能的。泾川古称回中、安定、泾州,《汉书》载:回中在安定;回中一词最早见于秦回中宫,《史记》载:秦始皇过回中。《汉书·本纪》载:汉武帝11次行幸回中、安定。南朝南梁简文帝萧纲写《上之回》,宋太祖赵匡胤宴请三镇泾州的张铎后,张铎与陶谷感恩,陶谷写“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文,张铎重修王母宫。
  汉乐府现存18首,第4首《上之回》专颂汉武帝通回中道,拜访回中(泾川)的史实。之后,李白、李贺、陆游、汤显祖等10位诗人都写了《上之回》辞。
  《全唐诗》收录的胡曾《回中》诗云:“武皇无路及昆丘,青岛西沉陇数秋。欲向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川。”该诗指明泾川与回中是一个地方,也道出了汉武帝在泾川回山拜访西王母的历史事实。至迟在唐代,泾川回山已成为全国公认的西王母圣地。
  宋陶谷感念帝恩所撰《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今幸存泾川,碑记西王母古部族历史和泾川有祖庙之史实,是国内现存的记载西王母史迹、祖庙最早的碑刻。还有宋、金、元、明、清重修王母宫和名人题记碑刻数十快,《陇右金石录》收录。
  清乾隆十八年(1754)《泾州志》收录王母宫诗、赋、碑文、记81篇,是国内地方志载西王母史迹之最。
  历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李白、李商隐、王昌龄、张籍、温庭筠、范仲淹、腾子京或游历泾川回山,或赋诗题记,以他们和简文帝、张正见、萧悫、沈佺期、卢照邻、陆游、汤显祖为代表的古今诗人颂泾川王母宫的诗文达500多篇。
  林则徐在日记中记载了他见到的泾川王母宫,谭嗣同、于右任、张恨水游历后赋诗、题联、作文。
  现代名人宋平、耿飚、钱伟长视察回山、王母宫,肖华、张爱萍、杨静仁为回山赋诗,为碑林题名。
  泾川有村落西王母节会、纪念仪式、王母蟠桃会、采圣水仪式、王母宴、小吃、神话、故事、民歌、民间器乐曲、皮影等遗存。
  有百年至1500年古树木4000多棵,有百年至400年现还产果的柿园、枣园、核桃林3处达3000多亩。森林覆盖率为34.9%,是“中华名果”红富士为代表的水果之乡,蟠桃之乡。有瑶池泉、暖泉等10处矿泉,日出水量1万多立方米,有泾川温泉等4处温泉,日出水量1万多立方米。 
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总量达3000多处(件、种、条),其历史地理、历史文物、崇拜祖先的有形与无形遗存,无一不渗透了西王母文化对艺术和美学的影响,与西王母思想、信仰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使泾川成为古今公认的西王母文化发祥地,海内外华人和台胞朝拜导根谒祖的西王母圣地,中华人文先祖之一西王母民族民间信仰的最早起源地。

二、遗 产

 (一)历代帝王与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

  1、黄帝与西王母交往的可能。《史记》载:黄帝势力“东至于海,西至于崆峒(与泾川相邻的平凉)”,关陇有轩辕谷、黄帝问道处、子午岭桥山黄帝冢、陕北黄帝陵等,把这些点连成线,沿线推广到面,证明黄帝在泾川一带活运过,西王母氏族也在此繁衍。
  2、周穆王西征见西王母。周穆王世系周文王、周康王、周共王在泾川、灵台有密须国、共国、阮国势力,泾川今存“共池”。《诗经》言:“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祖共”,指周文王伐密事。《左传·昭公九年》载:周王朝势力未越过陇山,周穆王终生行旅也未越过陇册。“《史记·赵世家》中所谓‘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的地方,大约也在泾川回山。因为周穆王会西王母的传说,主要是基于这样的史实:周朝多次西征,大都是讨伐西戎之战,周穆王与西戎部落重归和好,与其女酋长以礼相见,使西部社会得以安定,各氏族得以友好往来,被传为佳话盛事。”(柯杨《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周穆王在回山会西王母,宋陶谷碑有记,地方志也记。
  3、汉武帝11次行幸泾川朝拜西王母。《汉书·本纪》记载,从元鼎五年冬十月(前121)到后元元年春正月(前88)的33年中,汉武帝11次行幸泾川,《全唐诗》中的胡曾诗《回中》,道请了汉武帝的泾川之行。
  4、南朝南梁简文帝萧纲写《上之回》诗:前旆拂回中,后车临桂宫。轻丝驻云罕,春色绕川风。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笳声骇胡骑,清馨詟山戎。微臣今拜手,愿帝永无穷。
  5、宋太祖款待张铎,陶谷感恩皇帝撰碑文,张铎重修王母宫。五代张铎于公元968年2月入京受宋太祖赵匡胤款待,三次镇泾州,即动工重修王母宫,请当时名望仅次于皇帝的翰林学士承旨
  型部尚书知制诰陶谷写出了“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文,又亲笔题写了碑额,即组织民力,重修王母宫,碑文云“太师清河公受帐建牙,三临安定,军功政事,纪在旗常。是邦也,压泾水之上游,控西戎之右地”,“戊辰春二月,公介圭入觐,骏奔上都,天子设庭燎以延之,奏肆夏以宠之,临轩绝席以绥怀,大略繁缨而锡命。礼成三接,诏还三接,诏还旧镇。公既旋所理,来谒灵庙,齐庄有感,盼蠁如答。申翕主者,鸠工缮修,雉蔓草于庭除,封植嘉树。”“谷也,学非博古,才不逮时,论恩廖冠于词臣,叙事敢逾于实录,久直金銮之殿,视草无功,强窥朱窗之雀,偷桃知愧,谨为颂曰……抚弇山(回山之南山名)之旧石,纪泾水之仙祠”。陶谷张铎感念皇恩与王母业绩,促成了宋碑和王母宫重修及三月二十西王母庙会之始。

  (二)西王母祖庙王母宫   历代遗存和修复后的泾川回山王母宫建筑群有: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三清殿(修复已奠基)、三皇殿、五帝殿、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金大安铁钟及钟亭、回屋、瑶池宫亭、祭坛、瑶池山庄等。

  (三)西王母祖庙农历三月二十庙会

  庙会自宋开宝元年(968)王母宫重修竣工之日始,至今已是第1033届。参与者为陕甘宁民众、台湾西王母朝圣团,最多达10万人,山下国道堵塞半天之久。是日,泾川城居民倾城出动,信仰与贡献不计,多以祈求长寿幸福、国泰民安为主旨。

  (四)西王母圣地自然景观

  回山(回中山),祖庙所在地;泾河、汭河在山下相汇;回山麓瑶池泉、暖泉7处,皆为矿泉水,现存瑶池夜月亭、三霄宫。
  夸父峰,王母宫座西向东,夸父峰座东向西,传为夸父倒鞋内积土而成,夸父弃杖,衍为泾川桃林(蟠桃园),《安定图经》、《太平广记》、《中国上古神话演义》、清《泾州志》有载。
弇山,回山之南,相隔汭河,遥遥相望,是为王母之山,《中国上古神话》、宋陶谷碑、《泾州志》等多有记载。另有回中道、朝那城、朝那庙、朝那沟、回中里等西王母地名遗址。

  (五)西王母(穴处)古窑洞4万余孔

  县境有明、清古窑洞和近代窑洞为结构的地坑、明庄、半明半暗庄村落200多处,遗有窑洞4万多孔,一部分今还使用。该窑洞民居与四合院组成西戎与中原民族融合后的降居区关陇黄土高原上经典式的居民例证。

  (六)出土的西王母经典文物

  1、周代早期虎纹(饕餮)“父丁”铜觚、“母已”铜爵,70年代出于泾川,是王母宴酒器,为周穆王在回山会西王母提供了考古资料。
  2、战国龙提梁飞虎凤钮铜壶,壶身为一只生着翅膀的飞虎,四只虎爪支撑,虎头巧妙地制成壶嘴,龙身翅起成半圆形与虎头双耳相接,成壶的提梁,精致的壶盖小钮是一只举目远望的凤凰,70年代出土于泾川,是为王母宴酒器。该壶集虎、龙为一身,象征着东部农耕先民的图腾龙和西部游牧民族即西王母羌戎祖先的图腾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相存,难舍难分,是西王母古戎族虎的传人与中原诸夏民族龙的传人融合的完美证据。盖上凤凰,寓帝王之仪,即可隐喻女性的西王母,也证明此物主人贵为帝王,又说是西王母信使三青鸟。该文物证明着周代以来中原帝王与西王母部族首领在泾川交往的历史,它与周代觚爵相遇成一套完整的酒具,与王母宴、以虎为图腾的西王母部族在泾川一带与龙的传人长期交往共创华夏文化的历史相吻合。
  3、汉代铜打击乐器镦于,通高0.97米,重150公斤,钮为神兽,高0.17米,1995年出土于回山汉王母宫遗址。该乐器是演奏汉乐府《上之回》歌辞的硬件。
  4、汉王母宫降真树树根,1995年出生于回山汉王母宫遗址,该物历经2000多年而木质坚硬,檀香扑鼻。

  (七)碑刻史料

  北宋四朝元老、翰林学士承旨八座刑部尚书知制诰陶谷撰,大书法家上官?篆书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是国内幸存的记载西王母史迹、祖庙最早的碑刻,碑阴碑侧有题名刻20条,宋代达19条。清代吴县叶鞠棠《语石》评价此碑:“宋篆不及十碑,此其一也”。“乃秦陇之间名迹也。”“平凉之崆峒山,秦州之麦积岩,成县之天井关,亦皆有宋人题名,但廖廖无几耳。”民国慕寿祺《重修泾川王母宫正殿记》评价该碑说“陈奕禧《皋兰载笔》、赵搢《金石存》、吴县叶鞠棠《语石》、宣统《甘肃新通志》、《陇右金石录》俱著录宫山一块石,为西北生色”。《陇右金石录》把僧梦英行书、上官?篆书的陶谷碑文及附记、评注一并收录。第二块重要的碑是明嘉靖壬午年五月(1522)由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彭泽所撰的《重修王母宫记》,也存在回山。《陇右金石录》收录了泾川与西王母宫有拳宋、金、元、明、清碑刻15块,其中有宋(大观四年八月)上之回诗碑、金(大定25年)王母宫题名十一碑、有元(太宗戊戌)重修王母宫碑。宋至清以回山、回中山冠名、题名碑共有48块(条)。现还有西王母万碑林碑刻600多块。

  (八)文献记载

  《山海经》记泾河与西王母。
  《黄帝出军诀》、《玄女传》、《黄帝内传》、《博物志》、《续博物志》、《绎史》、《西王母传》、《庄子》、《禹贡》、《舆地志》、《甘宁青史略》记西王母助黄帝战蚩尤,授符,授地图,黄帝见西王母后铸镜、献白王环及佩。《史记》、《汉书》载泾、渭、洛三河中上游有“回”字的地名和建筑,记“回中在安定(泾川)”。
  《古今图书集成》记汉代回中宫就在今泾川回中山。又记回中山脉自昆仑来,上有王母宫,下临泾水,一名回山。
  明嘉靖《陕西通志》载:“泾州西五里王母宫内有唐·崔立诗碑”。《陇右金石录》记此碑:“王母宫诗碑,在泾川回山今佚。”
  清代《共成善果册》记泾川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前110)。
  清陈奕禧《皋兰载笔》言:“泾州北门外渡汭五里有回中山,山巅有西王母祠,相传汉武帝求仙西王母,乘五色云降此宫中,旧多古碑佳迹,州人以摩拓为累,瘗土沉流,消磨略尽。”清陈奕禧《皋兰载笔》、赵搢《金石存》、吴县叶鞠裳《语石》、宣统《甘肃新通志》、民国《甘宁青史略》、《陇右金石录》皆录宋陶谷碑文或清以前泾川回山王母宫碑刻等遗存。
  日本白鸟库吉《大秦国与拂?国考》,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民族文话》、吴晗《西王母与西戎》记西王母为陕、甘高原“西戎”的别名和周的边陲在甘、宁、缓远一带。
  《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寻根》集’99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学术成果,一致认定泾川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泾川回山王母宫是西王母祖庙。
  (九)汉乐府《上之回》、《全唐诗》及历代诗人咏泾川与西王母

  汉乐府饶歌今存18首,第4首《上之回》是对“汉武通回中道、后数出游幸”的赞美。《上之回》之“回”指回中。之后、南朝、隋、唐、宋、明诗人简文帝、张正见、萧悫、李白、李贺、沈佺期、卢照邻、陈子良、陆游、汤显祖都写了《上之回》,也都描写了回中。
  《全唐诗》收录了胡曾的《回中》诗。
  李商隐在安定城《泾川水泉寺》客居三年,为王茂元幕,多次游历泾川瑶池、回山,写了《回中牡丹为雨所败》、《瑶池》、《安定城楼》诗和记“回中与泾水”的散文。
  李白、王昌龄、张籍、温庭筠、范仲淹、韩琦、滕子京、吴铠或游历或治泾州,或留有(泾川)题记。
  林则徐经泾川的日记中写道:“西南山上有王母宫,其下坚碑云:古瑶池降王母处”。
  谭嗣同游泾川瑶池后,写了“为访瑶池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的诗句。
  明清进士、大臣彭泽、岳正、赵时春、唐龙、薛纲、金世俨、徐乾学、安维峻、武全文、杨美益、黄辉、曾士毅、孙永思、郭崇嗣、洪翼圣、姚孟昱、谢少南、王鹤、杨巍、张邦教、杨楫、王之诰、练国士、刘天和、蓝伟、万象春、靳学颜、何汝仁、王令绪、张延福、谢訚祚、李瑾、张培本、李廷夔、马得亨、刘庆云、李廷蔚、诸治孙、张焕先、李渭蕃、叶礼、冯如京等都游历泾川回山王母宫后赋诗,《泾州志》、《甘肃竹枝词》等收录。
  于右任游泾川瑶池后题联:“升年气接文孙驾,万里云开王母宫”。张恨水游后写了《瑶池》、《泾川县》等三篇散文。收入《乐府诗集》、《全唐诗》、《全宋诗》及古今诗集的咏泾川西王母诗作达500多首。

(十)《泾州志》等五部地方志载西王母

  清乾隆十八年(1754),进士、泾州知州张延福著《泾州志》,收录了宋、明、清记咏泾川王母宫的诗、赋、文、记81篇,是国内地方志载西王母祖庙和遗存最多的地方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元?著《泾川县采访新志》、民国34年(1945)邹光鲁著《泾川县志稿》都记载了泾川西王母遗存。
(十一)佐证文物:汉武帝时“龙渊宫燻炉”出于泾川   《陇右金石录》记载:“龙渊宫燻炉出于泾川今存”。民国张维《陇右金石录》记载:“龙渊宫燻炉重五斤三两,元朔二年工成造”。又说:“此器出于泾川,周约尺余,高七寸,圆型有盖独足,而下有承盘,有篆文,炉外侧凡4行17字,为汉武帝时遗物”。《汉书·祠祀志》曰:“湫渊在安定,水在今泾州界,清澈可爱,不容秽浊。”“土俗亢旱,每遇此求之,相传为朝那湫遗物”。
  《陇右金石录》对此物的第二条记载说:“汉龙渊宫燻炉,出于泾川今存”。“《汉书·武帝纪》:元光三年,起龙渊宫,在长安县西,作铜飞龙,故以冠名”。“龙渊宫为西汉宫”句。张维考证后,认为燻炉为长安龙渊宫遗物并记载:“出于泾川今存”。
  这件汉武帝时文物的史料价值很高,按前人考证:一为朝那湫遗物,多为求雨,不容污染湫水的清澈可爱。二为汉长安龙渊宫遗物,龙渊宫按《水经注》记载,宫为水庙无疑。
  汉武帝时长安龙渊宫燻炉如何在泾川出土,值得有心人考证;如是安定朝那湫的汉武帝时遗物,也值得研究。总之,汉龙渊宫燻炉,与祭水有关;泾川回山瑶池以有圣水著名;这件不知如何评价的无价的国宝,当是汉武帝行幸泾川,王母宫建于汉代的有力佐证。

  (十二)历代名人与泾川西王母

  历代诗人李白、李商隐、王昌龄、张籍、温庭筠、陶谷、张铎、范仲淹、韩琦、滕子京、吴铠、谭嗣同、林则徐、于右任、张恨水来泾川王母宫,朱元璋子韩王捐资大规模重修王母宫(1514-1522),历时8年。
  肖华、宋平、耿飚、钱伟长、张爱萍、杨静仁、孙毅视察或题词。
  巴金、冰心、启功、臧克家、舒同、钟敬文、吴作人、华君武、伍绍祖、何振梁、邵华泽、洪民生、李真、谭右铭、史进前、沈鹏、陆石、谢冰岩、柳倩、权希军、张旭、郭献瑞、孙轶青、张西帆、陈雷、杨应彬、寇庆延、罗立斌、胡一川、胡铁生、陈佩斯、刘铁梁及16省书协、美协主席,韩、日、新、马、文莱国和港、澳、台书法家,各地作家、诗人1000多人题书、赋诗、寄语。贾芝、乌丙安、陶立璠、杨亮才、叶春生、梁白泉、柯杨、郝苏民、程士荣等民俗界、民间文艺界名家来泾川召开学术研讨会。
  (十三)台湾同胞络绎不绝来泾川朝拜西王母祖庙

  台湾100多万西王母信众在考察了山东泰山王母池、新疆天池及泾川后认为:泾川回册是西王母发祥地,回山上的王母宫是祖庙所在。近20年来,先后有100多个“台湾西王母朝圣团”来泾川寻根谒祖,其中的“积善丹鼎派”尊王母为其主神兼祖先神,称为“母娘”或“金母”。一具共敬一个祖先的活动,一下子把海峡两岸同胞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西王母成了和平、团圆的象征,泾川西王母祖庙和遗产,成了促是两岸统一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载体。

  (十四)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文化主题研讨会

  1999年10月,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神话学会、中国俗文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在泾川召开了'99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会议认为:西王母信仰虽然遍及全国,但泾川作为西王母民俗文化发祥地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泾川王母宫建宫2100多年,无论从文献记载、文物保护、民俗传承方面,都证明泾川在西王母文化中的地位。杨亮才认为:泾川有正宗的西王母祖庙,如湄州岛有妈祖祖庙。柯杨说:“泾川是西王母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至迟在唐代,泾川回山已成为全国公认的西王母圣地。唐代的人们认为回中就是西王母的发祥地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泾川始终被作为西王母民俗文化的中心来对待,是其它任何地方难以超越的。泾川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距今已2100多年,恐怕是最早最大的王母宫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泾川都要举行传统的西王母宫庙会,其俗开始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即宋代得修王母宫的日子,至今已有1031年的历史,泾川西王母庙会规模之大、历史之久、影响之远,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可谓第一,甚至成为心系两岸,促进统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载体。”
  京、沪、辽、粤、苏、浙、鲁、豫、鄂、川、渝、陕、甘、宁、青、台及英国学者120人参加研讨会,收到论文53篇,有41位学者在会上做了学术发言,会议收到美、德、法、日、新、波兰、新西兰、港、台及京、沪、豫、晋、蒙、浙、苏、皖、湘、鄂、赣、粤、桂、川、渝、陕、甘、宁、青贺信、贺电92件。

  (十五)“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等殊荣

  1999年10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领导考察泾川遗产和保护情况后,授予泾川县城——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泾川王母宫——中国民俗文化重点景区、泾川泾龙牌红富士苹果——中国民俗礼仪名果,泾川罐罐黄酒、泾川火烧子、泾川长面——中国著名民俗传统食品、泾川温泉——中国瑶池民俗健身浴称号。

  (十六)研究成果

  近20年来,泾川出版有《西王母旅游报》、《今日泾川》报“西王母文化”副刊、《西王母》杂志;出版了西王母文艺丛书、爱我平凉丛书·西王母文化卷,有《回中诗选》、《回中之旅》、《泾州之秘》、《西王母文选》、《泾川与西王母》、《中国西王母万碑林入刻作品大典》、《西王母的故事和传说》、《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等书籍50多部,500多万字。在大陆、台湾、互联网发表论文、文章、作品500多篇。

  (十七)宣传报道

  近10多年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中国妇女报》、《华声报》、《文汇报》、《羊城晚报》、《寻根》、《民俗研究》、《广东民俗》、《福建日报》、《中国民俗》互联网站、《中国道教》、台湾《甘肃文献》及港、澳、台报刊数百次宣传泾川西王母遗产与盛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