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推介>县情介绍 >> 正文内容

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泾川欢迎您

2012年08月30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pic_17.jpg

远眺大云寺与王母宫山

\pic_24.jpg

泾川大云寺

\pic_26.jpg

石函铭文

\pic_25.jpg

琉璃瓶、金棺、银椁、铜匣

\pic_27.jpg

舍利石函

\pic_23.jpg

瑶池圣水池

\pic_22.jpg

官山生态屋

\pic_18.jpg

山水王母宫

\pic_21.jpg

南石窟寺

\pic_19.jpg

田家沟千年土箭群

\pic_20.jpg

温泉宾馆

  王母故里迎盛会,四海宾朋聚泾川。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十八大之际,2012崆峒文化旅游节暨“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泾川文化旅游节即将隆重举行,中共泾川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全县35万人民热烈欢迎各级领导、各位嘉宾和社会各界人士光临指导!

  泾川县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总人口35.2万人。泾川位于秦陇交界处,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交汇中心和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西平铁路、银武高速横贯全境。泾川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牛角沟出土的距今4万到5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泾川人”。泾川西汉设安定县,北魏建泾州,隋代置安定郡,金大定七年改名泾川县,建州置郡设县已有2100多年历史。

  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科学发展

  近年来,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不断强化项目、产业、园区、科教“四项支撑”,深度开发绿色果蔬、畜牧养殖、地方工业、特色旅游、商贸物流“五大产业”,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科学化社会管理“三大格局”,努力实现山川秀美、富裕小康、文明和谐新泾川建设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项目建设引领新跨越。坚持把项目作为支撑发展的载体,牢固树立“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的理念,以大项目好项目拉动大投资、培植大财源、带动大就业、促进大发展。精心实施了红河油田、泾渗公路、农村饮水安全、廉租住房建设、泾川三中等一批中省及市、县列重点项目,有力地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色产业绘出新画卷。坚持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共同推进,大力发展果、畜、菜等富民特色产业。累计栽植果园42万亩,修建果品冷藏库22座,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56个,搭建大中拱棚18921座、日光温室1955座,特色产业发展在扩规模、强管理、提质量、增效益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跻身全省果品大县、牛羊大县、蔬菜大县行列,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3.7%。连续两轮被确定为省列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精心实施试点乡、示范区、试点村建设,编制完成村庄规划215个,建成试点示范村68个,新建、改造小康屋2.3万户,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工业经济凸显新亮点。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精心实施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被列入全省36个试点园区;招商建办了天纤棉业、福润禽业、华润陶瓷、家园陶瓷、润泰牧业等企业,完成恒兴果汁、旭康肉食等企业改扩建,新增工业投资9.72亿元;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大会战全面启动,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扎实推进。

  城镇开发展现新格局。坚持城乡统筹、一体推进、特色化发展,全力实施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城北开发步伐加快,开建了大云寺文化产业园二期、城北体育场等重点工程;加大旧城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实施了城区供水、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县城验收;高平、党原、玉都等小城镇开发持续推进,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1.07%,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镇开发建设新格局。

  设施改善取得新成效。坚持基础优先,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西长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平铁路即将建成,实施通乡通村油路427公里,全县油路通村率达到64%;建成人饮工程10处,新增自来水用户2.89万户,自来水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98%和90.6%;完成城乡电网升级改造223.3公里,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精心实施梯田建设、河堤治理、农综开发等项目,持续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绿色通道和滨河绿化带,城乡发展条件显著改善。

  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坚持财政向民生倾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精心实施了扶贫开发、城乡低保、农村饮水、生态能源等民生工程;新建改造各级各类学校148所,职教中心晋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成县中医医院、县医院门诊楼和住院楼主体,开建县急救中心,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实用技术,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科普示范县”称号。持续提升计划生育工作水平,顺利通过省级优质服务县验收。切实强化社会保障,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群众的社会保障体系。

  文化旅游:珠联璧合璀璨生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全县按照“高点定位、规划先行、彰显特色、打造精品”的思路,把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全力打造“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文化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以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温水文化为代表的独特旅游资源体系,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西王母文化影响巨大。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王母宫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也是目前大陆仅存的一处祭祀西王母之地,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现存于王母宫景区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为北宋开宝年间重修回山王母宫时所留,是目前国内幸存的最早记载西王母史迹和祖庙的碑刻。西王母文化吸引了大批台湾同胞前来寻根问祖,引起了国内外民俗文化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1999年,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正式确立了泾川是西王母的降生地和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的地位,授予王母宫“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授予泾川县城“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称号;2002年,在中华世纪坛取土仪式上,王母宫被定名为“中华西王母祖祠”。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泾川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先后有12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泾州佛事,境内现存、发现和出土的舍利塔遗址、佛舍利、石窟、佛像等佛教文化遗存多达1500多处。始凿于北魏年间的王母宫石窟和南石窟寺,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南石窟寺为中心,沿泾河两岸现存各类石窟群、石窟龛,形成了国内罕见的“百里石窟长廊”。1964年10月发现的佛舍利塔地宫为隋代大兴国寺、唐代大云寺遗址,出土的14枚佛祖骨舍利及五重套函为国宝级文物,曾多次代表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到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始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的西王母庙会,距今已举行1041届,多年流传下来的西王母祭祀仪式、王母蟠桃会、采圣水仪式等成为泾川独特民俗文化的象征,“西王母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泾川完颜民俗文化村是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柳毅传书、魏征梦斩泾河龙等动人传说千古流传,荞面煎饼、“火烧子”等民间小吃品类繁多,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地域特色鲜明。

  生态文化独树一帜。几十年来,全县上下持之以恒开展植树造林、改土治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37.1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梯田化程度达到78%,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等称号。近年来建成的田家沟生态风景区,融生态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度假为一体,将流域生态治理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官山林场作为泾川生态林业建设的一个缩影,建成生态小木屋、观赏植物园、半坡树木引育园、生态建设展馆等多处文化旅游景点,展示了泾川生态林业建设的艰苦历程和辉煌业绩。

  红色文化光耀后人。泾川是红军长征途中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原发地之一,红色文化具有悲壮、光荣的特色。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政委吴焕先率部搏击马匪,血沃泾川,留下了永恒的纪念。现保存有红25军军部、红25军战胜白军的十里战场原貌、吴焕先墓等历史遗存。毛泽东、李先念、徐向前、刘华清、程子华、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吴焕先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温水文化美誉远扬。泾川温泉名扬陇上,日出水量1920立方米,常年恒温38.2℃,是富含活性微量元素氟离子的重碳酸钠型医用泉水,具有十分理想的洗浴理疗作用,素有“东有临潼贵妃池,西有泾川王母泉”之美称,依托泾川温泉建办的温泉宾馆已成为甘肃东部重要旅游接待窗口。

  全县围绕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这一目标,加快推进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区建设,努力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累计投资3.9亿元,实施旅游开发项目25项,旅游基础条件发生明显变化。立足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实施大云寺文化产业园建设工程,完成了舍利塔和钟鼓楼、碑亭、大门等塔前建筑及景区管理、服务、接待中心。立足拓展景区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彰显文化魅力,实施王母宫景区综合开发工程,建成三清殿、金母殿、洗眼泉、李商隐故居、汭河橡胶坝水景区等景点。坚持景点建设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实施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二期开发工程,建成了骨干坝系和入口景观区、演艺休闲广场、休闲生态屋等景点;实施官山林场生态旅游开发一期工程,建成生态小木屋6座,栽植绿化苗木及花卉3万多株,种植草坪3300多平方米。立足百里石窟长廊保护与开发,实施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维修加固等工程。立足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建成温泉宾馆3号贵宾楼,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2010年,大云寺·王母宫景区、田家沟生态风景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终评验收,温泉宾馆晋升为4星级旅游饭店,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巍巍回山添秀色,滔滔泾水沐春晖。沐浴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的和煦春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正昂首走在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名县的大路上。在这片古老神奇、充满希望的热土,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泾川人民期待八方宾朋、各界人士来泾川观光旅游,考察采风,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大云寺舍利塔

  王母故里迎盛会,四海宾朋聚泾川。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十八大之际,2012崆峒文化旅游节暨“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泾川文化旅游节即将隆重举行,中共泾川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全县35万人民热烈欢迎各级领导、各位嘉宾和社会各界人士光临指导!

  泾川县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总人口35.2万人。泾川位于秦陇交界处,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交汇中心和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西平铁路、银武高速横贯全境。泾川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牛角沟出土的距今4万到5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泾川人”。泾川西汉设安定县,北魏建泾州,隋代置安定郡,金大定七年改名泾川县,建州置郡设县已有2100多年历史。

  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科学发展

  近年来,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不断强化项目、产业、园区、科教“四项支撑”,深度开发绿色果蔬、畜牧养殖、地方工业、特色旅游、商贸物流“五大产业”,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科学化社会管理“三大格局”,努力实现山川秀美、富裕小康、文明和谐新泾川建设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项目建设引领新跨越。坚持把项目作为支撑发展的载体,牢固树立“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的理念,以大项目好项目拉动大投资、培植大财源、带动大就业、促进大发展。精心实施了红河油田、泾渗公路、农村饮水安全、廉租住房建设、泾川三中等一批中省及市、县列重点项目,有力地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色产业绘出新画卷。坚持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共同推进,大力发展果、畜、菜等富民特色产业。累计栽植果园42万亩,修建果品冷藏库22座,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56个,搭建大中拱棚18921座、日光温室1955座,特色产业发展在扩规模、强管理、提质量、增效益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跻身全省果品大县、牛羊大县、蔬菜大县行列,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3.7%。连续两轮被确定为省列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精心实施试点乡、示范区、试点村建设,编制完成村庄规划215个,建成试点示范村68个,新建、改造小康屋2.3万户,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工业经济凸显新亮点。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精心实施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被列入全省36个试点园区;招商建办了天纤棉业、福润禽业、华润陶瓷、家园陶瓷、润泰牧业等企业,完成恒兴果汁、旭康肉食等企业改扩建,新增工业投资9.72亿元;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大会战全面启动,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扎实推进。

  城镇开发展现新格局。坚持城乡统筹、一体推进、特色化发展,全力实施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城北开发步伐加快,开建了大云寺文化产业园二期、城北体育场等重点工程;加大旧城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实施了城区供水、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县城验收;高平、党原、玉都等小城镇开发持续推进,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1.07%,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镇开发建设新格局。

  设施改善取得新成效。坚持基础优先,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西长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平铁路即将建成,实施通乡通村油路427公里,全县油路通村率达到64%;建成人饮工程10处,新增自来水用户2.89万户,自来水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98%和90.6%;完成城乡电网升级改造223.3公里,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精心实施梯田建设、河堤治理、农综开发等项目,持续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绿色通道和滨河绿化带,城乡发展条件显著改善。

  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坚持财政向民生倾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精心实施了扶贫开发、城乡低保、农村饮水、生态能源等民生工程;新建改造各级各类学校148所,职教中心晋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成县中医医院、县医院门诊楼和住院楼主体,开建县急救中心,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实用技术,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科普示范县”称号。持续提升计划生育工作水平,顺利通过省级优质服务县验收。切实强化社会保障,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群众的社会保障体系。

  文化旅游:珠联璧合璀璨生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全县按照“高点定位、规划先行、彰显特色、打造精品”的思路,把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全力打造“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文化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以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温水文化为代表的独特旅游资源体系,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西王母文化影响巨大。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王母宫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也是目前大陆仅存的一处祭祀西王母之地,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现存于王母宫景区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为北宋开宝年间重修回山王母宫时所留,是目前国内幸存的最早记载西王母史迹和祖庙的碑刻。西王母文化吸引了大批台湾同胞前来寻根问祖,引起了国内外民俗文化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1999年,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正式确立了泾川是西王母的降生地和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的地位,授予王母宫“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授予泾川县城“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称号;2002年,在中华世纪坛取土仪式上,王母宫被定名为“中华西王母祖祠”。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泾川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先后有12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泾州佛事,境内现存、发现和出土的舍利塔遗址、佛舍利、石窟、佛像等佛教文化遗存多达1500多处。始凿于北魏年间的王母宫石窟和南石窟寺,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南石窟寺为中心,沿泾河两岸现存各类石窟群、石窟龛,形成了国内罕见的“百里石窟长廊”。1964年10月发现的佛舍利塔地宫为隋代大兴国寺、唐代大云寺遗址,出土的14枚佛祖骨舍利及五重套函为国宝级文物,曾多次代表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到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始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的西王母庙会,距今已举行1041届,多年流传下来的西王母祭祀仪式、王母蟠桃会、采圣水仪式等成为泾川独特民俗文化的象征,“西王母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泾川完颜民俗文化村是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柳毅传书、魏征梦斩泾河龙等动人传说千古流传,荞面煎饼、“火烧子”等民间小吃品类繁多,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地域特色鲜明。

  生态文化独树一帜。几十年来,全县上下持之以恒开展植树造林、改土治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37.1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梯田化程度达到78%,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等称号。近年来建成的田家沟生态风景区,融生态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度假为一体,将流域生态治理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官山林场作为泾川生态林业建设的一个缩影,建成生态小木屋、观赏植物园、半坡树木引育园、生态建设展馆等多处文化旅游景点,展示了泾川生态林业建设的艰苦历程和辉煌业绩。

  红色文化光耀后人。泾川是红军长征途中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原发地之一,红色文化具有悲壮、光荣的特色。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政委吴焕先率部搏击马匪,血沃泾川,留下了永恒的纪念。现保存有红25军军部、红25军战胜白军的十里战场原貌、吴焕先墓等历史遗存。毛泽东、李先念、徐向前、刘华清、程子华、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吴焕先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温水文化美誉远扬。泾川温泉名扬陇上,日出水量1920立方米,常年恒温38.2℃,是富含活性微量元素氟离子的重碳酸钠型医用泉水,具有十分理想的洗浴理疗作用,素有“东有临潼贵妃池,西有泾川王母泉”之美称,依托泾川温泉建办的温泉宾馆已成为甘肃东部重要旅游接待窗口。

  全县围绕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这一目标,加快推进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区建设,努力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累计投资3.9亿元,实施旅游开发项目25项,旅游基础条件发生明显变化。立足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实施大云寺文化产业园建设工程,完成了舍利塔和钟鼓楼、碑亭、大门等塔前建筑及景区管理、服务、接待中心。立足拓展景区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彰显文化魅力,实施王母宫景区综合开发工程,建成三清殿、金母殿、洗眼泉、李商隐故居、汭河橡胶坝水景区等景点。坚持景点建设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实施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二期开发工程,建成了骨干坝系和入口景观区、演艺休闲广场、休闲生态屋等景点;实施官山林场生态旅游开发一期工程,建成生态小木屋6座,栽植绿化苗木及花卉3万多株,种植草坪3300多平方米。立足百里石窟长廊保护与开发,实施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维修加固等工程。立足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建成温泉宾馆3号贵宾楼,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2010年,大云寺·王母宫景区、田家沟生态风景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终评验收,温泉宾馆晋升为4星级旅游饭店,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巍巍回山添秀色,滔滔泾水沐春晖。沐浴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的和煦春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正昂首走在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名县的大路上。在这片古老神奇、充满希望的热土,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泾川人民期待八方宾朋、各界人士来泾川观光旅游,考察采风,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王母故里迎盛会,四海宾朋聚泾川。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十八大之际,2012崆峒文化旅游节暨“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泾川文化旅游节即将隆重举行,中共泾川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全县35万人民热烈欢迎各级领导、各位嘉宾和社会各界人士光临指导!

  泾川县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总人口35.2万人。泾川位于秦陇交界处,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交汇中心和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西平铁路、银武高速横贯全境。泾川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牛角沟出土的距今4万到5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泾川人”。泾川西汉设安定县,北魏建泾州,隋代置安定郡,金大定七年改名泾川县,建州置郡设县已有2100多年历史。

  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科学发展

  近年来,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不断强化项目、产业、园区、科教“四项支撑”,深度开发绿色果蔬、畜牧养殖、地方工业、特色旅游、商贸物流“五大产业”,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科学化社会管理“三大格局”,努力实现山川秀美、富裕小康、文明和谐新泾川建设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项目建设引领新跨越。坚持把项目作为支撑发展的载体,牢固树立“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的理念,以大项目好项目拉动大投资、培植大财源、带动大就业、促进大发展。精心实施了红河油田、泾渗公路、农村饮水安全、廉租住房建设、泾川三中等一批中省及市、县列重点项目,有力地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色产业绘出新画卷。坚持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共同推进,大力发展果、畜、菜等富民特色产业。累计栽植果园42万亩,修建果品冷藏库22座,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56个,搭建大中拱棚18921座、日光温室1955座,特色产业发展在扩规模、强管理、提质量、增效益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跻身全省果品大县、牛羊大县、蔬菜大县行列,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3.7%。连续两轮被确定为省列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精心实施试点乡、示范区、试点村建设,编制完成村庄规划215个,建成试点示范村68个,新建、改造小康屋2.3万户,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工业经济凸显新亮点。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精心实施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被列入全省36个试点园区;招商建办了天纤棉业、福润禽业、华润陶瓷、家园陶瓷、润泰牧业等企业,完成恒兴果汁、旭康肉食等企业改扩建,新增工业投资9.72亿元;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大会战全面启动,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扎实推进。

  城镇开发展现新格局。坚持城乡统筹、一体推进、特色化发展,全力实施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城北开发步伐加快,开建了大云寺文化产业园二期、城北体育场等重点工程;加大旧城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实施了城区供水、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县城验收;高平、党原、玉都等小城镇开发持续推进,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1.07%,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镇开发建设新格局。

  设施改善取得新成效。坚持基础优先,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西长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平铁路即将建成,实施通乡通村油路427公里,全县油路通村率达到64%;建成人饮工程10处,新增自来水用户2.89万户,自来水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98%和90.6%;完成城乡电网升级改造223.3公里,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精心实施梯田建设、河堤治理、农综开发等项目,持续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绿色通道和滨河绿化带,城乡发展条件显著改善。

  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坚持财政向民生倾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精心实施了扶贫开发、城乡低保、农村饮水、生态能源等民生工程;新建改造各级各类学校148所,职教中心晋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成县中医医院、县医院门诊楼和住院楼主体,开建县急救中心,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实用技术,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科普示范县”称号。持续提升计划生育工作水平,顺利通过省级优质服务县验收。切实强化社会保障,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群众的社会保障体系。

  文化旅游:珠联璧合璀璨生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全县按照“高点定位、规划先行、彰显特色、打造精品”的思路,把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全力打造“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文化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以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温水文化为代表的独特旅游资源体系,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西王母文化影响巨大。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王母宫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也是目前大陆仅存的一处祭祀西王母之地,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现存于王母宫景区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为北宋开宝年间重修回山王母宫时所留,是目前国内幸存的最早记载西王母史迹和祖庙的碑刻。西王母文化吸引了大批台湾同胞前来寻根问祖,引起了国内外民俗文化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1999年,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正式确立了泾川是西王母的降生地和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的地位,授予王母宫“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授予泾川县城“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称号;2002年,在中华世纪坛取土仪式上,王母宫被定名为“中华西王母祖祠”。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泾川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先后有12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泾州佛事,境内现存、发现和出土的舍利塔遗址、佛舍利、石窟、佛像等佛教文化遗存多达1500多处。始凿于北魏年间的王母宫石窟和南石窟寺,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南石窟寺为中心,沿泾河两岸现存各类石窟群、石窟龛,形成了国内罕见的“百里石窟长廊”。1964年10月发现的佛舍利塔地宫为隋代大兴国寺、唐代大云寺遗址,出土的14枚佛祖骨舍利及五重套函为国宝级文物,曾多次代表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到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始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的西王母庙会,距今已举行1041届,多年流传下来的西王母祭祀仪式、王母蟠桃会、采圣水仪式等成为泾川独特民俗文化的象征,“西王母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泾川完颜民俗文化村是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柳毅传书、魏征梦斩泾河龙等动人传说千古流传,荞面煎饼、“火烧子”等民间小吃品类繁多,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地域特色鲜明。

  生态文化独树一帜。几十年来,全县上下持之以恒开展植树造林、改土治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37.1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梯田化程度达到78%,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等称号。近年来建成的田家沟生态风景区,融生态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度假为一体,将流域生态治理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官山林场作为泾川生态林业建设的一个缩影,建成生态小木屋、观赏植物园、半坡树木引育园、生态建设展馆等多处文化旅游景点,展示了泾川生态林业建设的艰苦历程和辉煌业绩。

  红色文化光耀后人。泾川是红军长征途中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原发地之一,红色文化具有悲壮、光荣的特色。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政委吴焕先率部搏击马匪,血沃泾川,留下了永恒的纪念。现保存有红25军军部、红25军战胜白军的十里战场原貌、吴焕先墓等历史遗存。毛泽东、李先念、徐向前、刘华清、程子华、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吴焕先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温水文化美誉远扬。泾川温泉名扬陇上,日出水量1920立方米,常年恒温38.2℃,是富含活性微量元素氟离子的重碳酸钠型医用泉水,具有十分理想的洗浴理疗作用,素有“东有临潼贵妃池,西有泾川王母泉”之美称,依托泾川温泉建办的温泉宾馆已成为甘肃东部重要旅游接待窗口。

  全县围绕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这一目标,加快推进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区建设,努力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累计投资3.9亿元,实施旅游开发项目25项,旅游基础条件发生明显变化。立足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实施大云寺文化产业园建设工程,完成了舍利塔和钟鼓楼、碑亭、大门等塔前建筑及景区管理、服务、接待中心。立足拓展景区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彰显文化魅力,实施王母宫景区综合开发工程,建成三清殿、金母殿、洗眼泉、李商隐故居、汭河橡胶坝水景区等景点。坚持景点建设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实施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二期开发工程,建成了骨干坝系和入口景观区、演艺休闲广场、休闲生态屋等景点;实施官山林场生态旅游开发一期工程,建成生态小木屋6座,栽植绿化苗木及花卉3万多株,种植草坪3300多平方米。立足百里石窟长廊保护与开发,实施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维修加固等工程。立足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建成温泉宾馆3号贵宾楼,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2010年,大云寺·王母宫景区、田家沟生态风景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终评验收,温泉宾馆晋升为4星级旅游饭店,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巍巍回山添秀色,滔滔泾水沐春晖。沐浴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的和煦春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正昂首走在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名县的大路上。在这片古老神奇、充满希望的热土,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泾川人民期待八方宾朋、各界人士来泾川观光旅游,考察采风,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