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许恒丰:炉园火红 工业发轫

2015年07月29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纪元已到1944年,泾川县在工业生产方面依然是一张白纸。官对工业既不倡办,民也无心去办。政府何所司事,可想而知。

  当时在一个将近16万人口的县份,农民占95%以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所用犁、耧、锄、铧、铣、钁、杈、耙等各种农具,完全依赖落后的个体手工业者铁匠、木匠制作供应。开设铺面出售铁器者只有县城自立敬、谦益恒两家商号,他们经营的铁货都是从陕西的宝鸡、凤翔,甘肃的平凉等地购进的,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每当耕耘大忙季节,农民常常苦于买不到犁铧而嗟叹不已。无可奈何只有拿着断头缺尾的残铧去觅求小炉匠翻接,既费时又不能保证质量,往往贻误生产。

  1945年陕西凤翔人辛鸿才来泾,开设炉园,铸造农器,填补了泾川史上没有翻砂铸造业的空白,算是工业的发轫。

  辛鸿才,农民出身,15岁起在本籍凤翔县东关炉园当学徒,嗣后又去平凉南河道周伯川炉园当技工。这时他感到自己已年过三十,体强力壮,技艺在身,不能"寄人篱下",应该自己创干一番,遂带3个学徒于1945年秋季到泾川安家落户,开设起一所私营小炉园,翻砂铸造各种工农业生产日常用具。

  炉园先设在县城南关,占有一处院落,3间破旧民房,规模极小,只有一个炉和几个风匣的设备。炉子直径1.8市尺,高3尺,仿佛煤油筒。没有鼓风设备,使用的是大风匣,每当开炉生产,就要雇用7、8个临时工轮换拉风匣,相当费劲。

  制模、装炉、送风和熔化铁是重要的生产环节。其中造形(模子)一项比较繁难,用80%的砂子加20%的黄土和匀,先制模,再晒模,然后合模(雌雄相扣),按模子总数量,容铁铸造。主要产品是翻砂耕犁小铧(亦称府铧、麻铧),附带还翻砂一些土、碾槽、车轴、车串、炉条、铁锅和铁匠用的砧子等等。每年多则开10余炉,少则开七、八炉。每炉可生产小铧1000余页,年总产量万页左右,总产值不足万元。

  产品除满足泾川县需用外,还批销到西峰、镇原、长武、宁县、灵台、崇信等地方,颇受农民欢迎。炉园主要原料是生铁和焦炭两项,生铁以收旧利废或以成品换残品的办法去解决,焦炭在西安订购。销售价格随行就市,每页铧约卖4角或5角钱。

  辛鸿才办炉园,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随着生产的繁荣发展,炉园规模渐有扩大,到五十年代有了鼓风设备,生产增长3倍。一炉之园,它就是现在的泾川农业机械修造厂的前身。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